打印页面

首页 > 行色天下海外留痕 哈尔滨市文化产业项目瓦西里俄罗斯风情街成长调查:地下14米的文化镇守

哈尔滨市文化产业项目瓦西里俄罗斯风情街成长调查:地下14米的文化镇守

  东北网11月4日讯 从西十一道街与尚志大街交会处乘坐滚梯向下,一条完全“俄罗斯Style”的街景闯入眼帘前:拉着手风琴、口袋里揣满玫瑰花的俄罗斯大叔,迈着欢快的步子到处“求互动”;举着竹托盘的俄罗斯胖大妈热情地请记者品尝新鲜出炉的面包和烤肉;伴着俄罗斯音乐的旋律,身着俄式工作服的服务生穿梭忙碌,空气中弥漫着烤面包和咖啡的香气……这就是改版后的“瓦西里”。

这条从中央大街脚下开始延展的小街,位于地下14米,名为“瓦西里”。

  这条从中央大街脚下开始延展的小街,位于地下14米,名为“瓦西里”。

  电影《列宁在1918》中,列宁的警卫长瓦西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意思是:梦想一定能实现。这也是赵一群将他的“地下小街”命名“瓦西里”的原因。

  作为哈尔滨打造俄罗斯文化产业链的重要项目之一,这条地下风情小街从去年6月开业,到今年三个月的“改版”,经历了中俄文化在新时代下的碰撞与交融,也经历了一段最美丽、最寂寞的时光。

  本周,在“新版瓦西里”即将纳客之际,本刊记者走进这座“地下小街”,解读它在哈尔滨文化产业格局下的探索与成长、启示与力量。

  【哈尔滨的俄罗斯元素很多,但想要在这里做好俄罗斯文化,却并不容易。很多俄罗斯文化景点在哈尔滨的语境下显得颇为沉默。改版后的“瓦西里”选择了用一个“小镇生活”的方式:浓缩俄罗斯人现代生活中最普遍、最经典、最感性、最地道的元素,又极具本土性。】

  “瓦西里”的建筑面积只有3800平方米,却采用一种狭长、串联的街景式布局,建在了哈尔滨汇集最多俄罗斯元素的百年老街地下;它努力收集所有最地道的俄罗斯元素,甚至贩卖的所有旅游产品都与别处不同,这里的每一寸元素与布局,每一种咖啡与烤肉的味道,甚至所出售的油画、雪糕、玩偶、巧克力等旅游产品,都是与别处完全不同的俄罗斯原产。2011年6月21日,哈尔滨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瓦西里俄罗斯风情文化街正式营业,并一度成功吸引了旅行者的目光。然而,“瓦西里”迎客后的几个月后,这条低调别致的小街却冷清下来。

  “当时分析了多种原因,比如宣传不够,又是在地下,活动空间受限,或卖的俄罗斯产品不够"主流"。”黑龙江省对俄经济贸易合作促进会副会长、瓦西里俄罗斯文化风情街创办人赵一群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后来我想,这些可能都不是问题关键。我们做文化旅游产业,不应该脱离开人。”

  经历了半年的酝酿与摸索,今年初,赵一群跑到香港迪士尼乐园门前蹲了一整天,记录游客人数,观察来自世界各地游人的喜好与习惯。回来后,带着这些碎片式的灵感与多年的梦想,赵一群决定改版“瓦西里”。

  在引进更丰富的俄罗斯不同流派油画作品,挖掘更多俄罗斯食品、旅游文化产品的基础上,“瓦西里”开始重新整合并细化资源,开辟出4个让游客充分体验的活动主题馆,并为这些主题馆制作了周边纪念品。三个月后,在“新版瓦西里”即将重新纳客之际,本刊记者进行了提前体验:由体重180斤的俄罗斯老大妈服务的“玛达姆俱乐部”,像是一个“俄罗斯人家”,吃的是俄罗斯的家常菜,再与俄罗斯朋友一起狂欢,并参与烤肉、做美食等俄罗斯生活文化体验;在俄罗斯婚庆体验场里,将求婚、证婚、订婚、结婚仪式结合起来,用俄罗斯年轻人最流行的庆祝方式为哈尔滨年轻人诠释一个俄式婚礼;打破传统售画方式,采用俄罗斯“街头艺人”的情景再现,让俄罗斯画家为正在吃饭、游玩或求婚的游客现场作油画;在俄罗斯童话演艺场,让雪地老人、春姑娘和老巫婆“走”出童话,带领俄罗斯与中国小朋友一起互动游戏。

  俄罗斯最真实的本土色彩,始终是“新版瓦西里”的精神核心。它在努力营造一种“地下俄罗斯小镇”的概念,每一寸设计都要传达一种与众不同的、完整的、真正的“俄罗斯人现代生活场景”。在“出国不出境,圆梦俄罗斯”理念下,“新版瓦西里”正努力去接哈尔滨本土的地气:将俄罗斯某街某巷一角的镜头复制到这里,哈尔滨人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再将它们巧妙地放进镜头中去,形成浑然一体的街景。

  【年轻时的赵一群与那个时期很多学艺术的人一样,从事过不同职业,走过不同地方,最终他又回到艺术中去。他终于明确,自己不但要在精神上重返俄罗斯,还要竭尽所能将哈尔滨的俄罗斯文化激活。对他来说,“瓦西里”是一个切片,足以反射出哈尔滨与俄罗斯“文化握手”的镜头。】

  一架复古的欧式画框,一座古老、斑驳的钟,一张来自俄罗斯人家中的地毯,一台散发浓郁咖啡香气的手摇磨豆机,甚至一面从俄罗斯买回的窗帘……“瓦西里”的改版工作进入尾声,赵一群常常端着一杯俄罗斯咖啡,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小镇”的街角里,仔细端详“小镇”的每一个角度,带着对俄罗斯文化的情感与坚定。

  1989年,赵一群放弃了机关稳定的工作,第一次踏上苏联的土地。他学艺术出身,主修过雕塑、油画和艺术设计,对那里的文化带着炽热的情感。在那里,他从事过装修设计,游历了世界闻名的景点,也目睹了国家政变下的文化冲击。俄罗斯的文化底蕴与风土人情在年轻、感性的赵一群内心深深扎根。1998年,他在俄罗斯的生意失败。回到哈尔滨后,他决心在哈尔滨“移植”他的俄罗斯情感记忆,希望能在欧陆风情的哈尔滨保护俄罗斯历史文化阵地。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赵一群没想过用俄罗斯文化来赚钱。他成立的彼岸歌声文化发展公司,包括太阳岛风情小镇、“瓦西里”、太阳岛俄罗斯皇家金色剧院、俄罗斯小镇文化艺术学校、中俄艺术家创作基地、精品画廊、《阿莉莎》俄罗斯歌舞团、中央大街俄罗斯音乐酒吧等一系列产业。这是一个从艺术到展览再到教育的文化产业链条,很成型。他本人也拥有丰富的俄罗斯艺术文化产业资源,与俄罗斯始终保持着紧密往来。这一切,缘于他对俄罗斯多年的情结。而当这些俄罗斯文化产业日渐成熟,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后,赵一群将下一个目标锁定“瓦西里”。

  从地理上说,赵一群希望跳出太阳岛,在哈尔滨的其他位置进行俄罗斯文化艺术的传播与延展。“起初是相中了中央大街一天几十万的人流效应。百年老街聚集了俄罗斯文化元素,我就想在它的脚下做一个俄罗斯文化的传承。”“瓦西里”是省市“十二五”重点规划的文化产业大项目,去年开业后,赵一群在省市给予的关注与扶持下,本着两项原则:做干净的文化事业,不违法。在他的众多文化产业中,只有“瓦西里”最直接、也最深刻地折射出中俄现代生活中的文化冲击与交融方式。“我们这里绝大多数是俄罗斯员工,他们热情友好,性格浑厚,喜欢跟中国员工一起吃家常菜,对工作环境不挑剔,但对工作时间有非常严格的概念,拒绝加班。中国人往往是上班时盼着下班,下班还惦记着上班的事。”赵一群告诉记者,“慢慢地,中国员工受到俄罗斯员工的影响,会发自内心地热情待客,生活品位上也讲究了许多。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融入过程。”

#p#分页标题#e#

  在“瓦西里”,工作制度非常严格,比如中俄员工不允许谈恋爱,表演过程中严禁接客人递过来的酒杯与小费。“企业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团队。”赵一群说,“我们的团队非常特殊,而我必须把每一个员工都看作团队重要的一部分,既要工作好,更要管理并保护好他们。”

  “瓦西里”注定成了赵一群心目中那个最特殊、也最深情的存在。他把他记忆里的面包、奶油甚至狐臭,所有俄罗斯符号全部导入这个“地下小镇”。而事实上,“瓦西里”刚刚开业,便被俄罗斯人“盯”上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正是因为“瓦西里”对俄罗斯文化的情感坚持,赵一群获得了由俄罗斯国家颁发的共产主义劳动者奖章、中外友好大使及文化友好使者称号。“我第一次意识到,文化可以做成这样,可以给人力量。我可能没有那么多钱,但可以有一个大的梦想。”

  赵一群为改版后的“瓦西里”确立了这样一个目标:“我想用"瓦西里"为哈尔滨完成两个课题:打破哈尔滨人做俄罗斯文化的传统思路,在哈尔滨旅游业中呈现出最原汁原味的俄罗斯风情文化;用文化获得利润,使文化产业实现自养。”

  【中央大街地下14米瓦西里俄罗斯风情文化街当初选址于哈尔滨这条聚集最多俄罗斯元素的百年老街,似乎颇具深意。在全国旅游业的棋盘上,哈尔滨在努力走向世界。事实上,这座拥有中西方文化交融和厚重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如何通过文化产业的带动与发展,使哈尔滨真正走入世界的视野,是一个需要思考的命题。】

  赵一群90岁的老母亲,每一次都是用几近崩溃的情绪走进“新版瓦西里”:儿子对钱几乎没什么概念,“瓦西里”暂时谈不上任何盈利,还要倒贴钱“改版”,这种行为在几乎所有正常人看来无异于“烧钱”。

  《列宁在1918》是赵一群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其中,列宁的警卫长瓦西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意思是:困难一定要克服,希望也一定能实现。这也是赵一群将他的“地下小镇”命名“瓦西里”的原因。他是那种标准的“工程师性格”:做得多,说得少,不懂得宣传,也不习惯宣扬自己。他生性温和,却不随大溜。在陪伴“瓦西里”走过的一年多成长岁月里,他从没困惑、沮丧与狼狈过,取而代之的是少有的冷静与不浮躁。

  在赵一群看来,有理想的人总要做出牺牲的。他开办的画廊,集合了俄罗斯18家艺术学院的优秀师生。赵一群以讲座、学术交流、拍卖等方式,嫁接哈尔滨的商人,以商业方式传播俄罗斯的油画艺术。“这些都是赚不了钱的,但它们是文化底蕴,必须保护。”

  在哈尔滨文化产业的发展脚步中,很多人对文化产业有着不同的理解,但赵一群没有成为一个合唱者,无论是精神指向还是做事风格,都尽力保持一种先锋与独立。“文化产业与文化企业不同,文化经营与经营文化也不同。“在赵一群看来,搞文化产业的,应该是一个抗打击者、策划能力超群者、理想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奋斗者与孤独者的结合体,因为文化产业注定是孤独的,甚至在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无法看到任何效益,并需要其他产业链条做支撑。但是,也只有文化产业才能造就漏斗式的产业价值。只有文化产业占到国民经济的40%,我们的国家才能称得上是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文化才能真正带来发展动力。”

  “新版瓦西里”还有很多值得期待的悬念,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越来越多在欧洲与亚洲小有名气的俄罗斯东方舞者慕名前来表演,并最终选择留在哈尔滨,在“瓦西里”的舞台上,和中国游客歌在一起,舞在一起。这是只有在“瓦西里”才能目睹到的城市表情。

  问这里的演员:“你们最幸福的事是什么?”回答不约而同:“看到中国观众对我们微笑、鼓掌与欢呼,这是对我们最好的尊重。”

  在赵一群眼中,真正的艺术,应该是用最高雅的盘子盛放最普通的家常菜艺术来自民间,也要真正走进民间。成长中的“瓦西里”,或许只是用最直白、最简单,也最具使命感的方式表达这座城市对文化与艺术的一个看法:哪儿有艺术,哪里就是舞台。

文章来源:http://xing.cntgol.com/2013/0117/107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