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速递 “声文并茂”石钟山——以声而得名 因文而名著
“声文并茂”石钟山——以声而得名 因文而名著
国家旅游地理1月17日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
历史上关于石钟山名称的得来有种种猜测,除了郦道元在《水经》中的说法之外,唐李勃则在深潭上发现两块巨石相击之声清脆而高亢,以为以此得名。北宋文学家苏轼则亲自乘舟考察,并写下千古名篇《石钟山记》。而明清两代又有学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概而观之,“以声而得名”之说似乎极为流行。石钟山上,今天还有可以叩响的石头供游客观赏。
当年苏轼一探石钟山,似乎还有些惊险,如今人们前来观光欣赏却极为方便。从九江到湖口,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汽车流水发车约二十分钟一趟。
石钟山景区不大,大约两三个小时下来就可以游历一遍。再来听石钟山声恐怕会有些失望,但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的笔墨给石钟山带来的是历史的积淀、文化的承传。除《石钟山记》外,唐代魏徽书《遵王之义》四言诗、苏轼《梅兰竹菊图》、黄庭坚《翠盖龙旗》七律诗,还有曾国藩亲书上谕等石刻,前后延续一千多年,刀法娴熟,线条流畅,堪称珍品。清末湘军主将彭玉麟(曾任兵部尚书)亲题的“没镞饮羽,诚心石穿”八个大字的清代石刻的发现,更是引起一番史学研究的热潮。据史书记载,咸丰七年(1857年)九月,杨载福、彭玉麟、李续宾等率领湘军水师水陆夹攻太平军,血战两昼夜后,从石钟山两侧的陡峭山崖艰难地攻上石钟山。此石刻即为纪念这场鏖战而刻下的。
游石钟山,自然少不了登山玩水。站在半山亭上遥望浑浊的长江水自西东流与浩瀚清澈的鄱阳湖水自南北流在湖口会合流入长江,清浊分明,颇为壮观。
怀苏亭上,苏轼和他的《石钟山记》向游客们昭示着文人们关于石钟山的人文情怀。山上三三两两的石刻似乎也在诉说着石钟山以声而得名、因文而名著的悠悠历史。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cntgol.com/Announcement/2013/0117/107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