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之旅文化文学艺术 《新华每日电讯》报文化周刊专访
《新华每日电讯》报文化周刊专访
国家旅游地理1月18日1.
伊沙:我在半个月前从出版方了解的情况是这样的:首印9000册,被迅速订光,又加印了3000册。出版方预计会销到15000册或20000册,甚至更多。
身为诗人,我不太关心我的读者究竟是哪些人,当然这是对的。作为《新诗典》主持人,我却无法无视读者的反映,事实上,如果诗人的上一首推荐诗很受读者的欢迎,他或她便会较快地获得下一首诗被推荐的机会,近期印象深刻的是已故陕西女诗人小宛的诗,我自己倒不是特别喜欢,但读者反响强烈,便很快推荐了第二首。
虽然有了《新诗典》,有了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机会,但我还是难以一言以概括现在的诗歌读者,我相信他们是不受年龄、地域限制的,爱者自爱,读者常读,他们是芸芸众生中永葆高尚心灵追求的一部分人。
微博本身就是新变化的体现,精短的诗歌非常适合微博这种传播方式,读诗不再正襟危坐,还可与诗人和同好者互动,这种氛围就像一个网上的诗歌沙龙,是很有吸引力的。
2.
我觉得他们最大的特征是:他们诗中所表现出的先锋意识更具有生命的日常状态——这是以往的诗人所比不了的,来自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至于说这个时代的共性——我倒有点迷茫了,我们还是更关心诗人的个性吧。无个性则无创造。
3.
伊沙:我再度迷茫了,因为问题也是各有问题,不是集中在某个地方,就像春树的问题就是春树的问题,不能说成是整个80后的问题;余幼幼的问题就是余幼幼的问题,不能说成是整个90后的问题——而她们遇到的这些问题,都是前辈诗人都曾遇到过的,也不是什么新鲜的问题。总之,我们每一个写诗的都会在各自不同的阶段遇到不同的问题,有的来自诗歌写作内部,有的来自外部环境,能够持续写好的人一定是能够不断克服解决这些问题的人。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faxian.cntgol.com/wenhua/2013/0118/108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