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发现之旅文化文学艺术 一家独立书店的传奇

一家独立书店的传奇

    国家旅游地理1月21日  在大家都在感叹书店难以在这个商业时代存活下来时,犹让人想起那些著名的书店,它们以人文以风格彰显自己的特色。而这其中的“莎士比亚书店”就是其中的个案,它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书店”之一,也是巴黎的文化地标和全世界独立书店的标杆,至今仍让全世界的爱书人津津乐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也许在其店主西尔薇娅·毕奇所著的《莎士比亚书店》中能寻找到些许答案。

    要想探秘这家书店的秘密,我们不妨先来看书店的历史。1919年,毕奇在巴黎左岸开了英文书店“莎士比亚书店”。1922年,她以莎士比亚书店的名义,为乔伊斯出版了英美两国列为禁书的巨著《尤利西斯》,因而名噪一时。然而在盗版、 战争、经济萧条的威胁下,1933年开始书店多次面临困境,还好在法国艺文界的支持下,仍继续经营了下来。1941年,她因拒绝卖给德国纳粹军官珍藏的最后一本《芬尼根守灵记》而受到威胁,不得不将书店关门。随后,因美国加入对纳粹德国的作战,毕奇小姐因为是美国人而被纳粹逮捕,投送进集中营。出狱后她已无心再开书店。到1951年,在得到她的授权后,乔治·惠特曼先生在巴黎开了一家书店,取名叫“莎士比亚书店”。1956年,毕奇小姐写下自传作品《莎士比亚书店》。六年后,她逝世于巴黎。

     莎士比亚书店诞生于第一世界大战之后,从它诞生开始,就在机缘巧合下吸引了乔伊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纪德、拉尔博、瓦乐希、安太尔等作家与艺术家,不仅成为英语和法语文学交流的重心,也是当时美国“迷惘的一代”流连忘返的精神殿堂。从它出版《尤利西斯》的过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书店的活力,特别是它做的一系列活动,比如阅读沙龙比如新作朗读会等等,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值得独立书店效仿的案例,并且兼有图书馆、邮局和银行等多种功能。它的开创之举,也还是有着自己的特色。小说家安德烈·尚松说:“她就像只传播花粉的蜜蜂,作家们都透过她才能互利互助,英、美、爱、法四国在她促成下更紧密联系在一起,四国大使的功劳加起来也没有她大。”

    关于这家书店的传奇,总离不开那些英美现代主义作家的种种作派,梁文道说,在这本回忆录最有意思的还不是一大堆著名文人的奇闻异行,而是它们都过度符合大家对这些人的既有印象,典型得不得了:阿拉贡果然是这么地超现实;萨提果然是这么地冷静节制,而且不论晴天雨天总要带一把伞上街。至于费兹杰罗,就和传说一样地挥霍无度。“总是把钱放在他们住家大厅里的盘子上,如此一来,那些要来结账或者要小费的人就可以自己动手拿钱”。今天的书店恐怕是很难做到这一步了。

    在这本回忆录中,毕奇不仅讲述了书店经营中的欢喜、哀愁、成就、遗憾和与很多知名作家交往中的细节,也讲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里的文化和社会变迁。事实上,作为时代的见证者,莎士比亚书店和它的缔造者毕奇小姐都已成为永远的传奇。毕奇时代的莎士比亚书店在今天看来,不仅仅是一个巴黎的文化坐标,也还兼有着对文化传承的功用,从毕奇的叙述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书店所营造的气场,好像那并不是一个商业场所,而是一个个人的书房,在这一点上,时下的书店做法却恰恰是相反。我当然不是说,这后者做的更差劲一些,只是在读者眼里,我们对书店的舒服感就缺少了点。

 

文章来源:http://faxian.cntgol.com/wenhua/2013/0121/112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