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发现之旅自然山岳风光 古道西风瘦马 自是徐霞客

古道西风瘦马 自是徐霞客

    国家旅游地理网1月22日   仙霞关是中国古代关隘,古称古泉山、泉岭山,是与位于四川广元市南的剑门关,位于河南西部灵宝的函谷关及山西省代县的雁门关同齐名的中国四大古关口之一。仙霞关存有四道关门,五公里麻石垒砌的古道,为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唐末黄巢起义遗址,是浙江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经典红色旅游基地之一、也是浙江省八大徒步旅游线路之一。
 

   仙霞关位于浙江省江山市保安乡南仙霞岭上,地当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古称古泉山、泉岭山。关城东西与高山相连,南北有狭路沟通,为古代衢州(现代为浙江衢县)往来建州(现代为福建建瓯)之咽喉要地。素有“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战事频仍,正义烽火绵延不熄。

    明有叶宗留领导的农民起义,闽、浙种靛和烧窑农民的起义,清有以杨管应为首的饥民起义,光绪年间有刘家福领导的九牧起义,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侍王李世贤的部队也曾在此活动过。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仙霞岭上又留下过共产党红军、游击队的足迹。1935年至1937年间,工农红军挺进师在粟裕、刘英的领导下,建立了根据地,组织山区农民开展斗争。

   仙霞岭路北起浙江江山,南至福建浦城100余公里,曲折狭窄,两侧山高谷深,接岫连峰,其间有窑岭、仙霞岭、茶岭、小竿岭、枫岭(大竿岭)、梨岭(五显岭)等险隘,合称仙霞六岭。六岭中以仙霞岭最为险峻,仙霞关为其重要关隘。

    仙霞关工有四道关门,东北和西南各两关,皆以条石砌成,高3.4米,宽2.7米,均建在两山夹峙的危岩陡壁之隘口中。关岭海拔高591米。总长5公里。有碎石砌就的台级。历24曲,为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率进所辟。头关主要景点有松风亭、“东南锁钥”石碑、双宝树、浣霞池、天雨庵(即关帝庙遗址)、冲天苑暨仙霞岭史料陈列馆、黄巢石像及沙孟海题刻《菊花诗》碑等。二关有甘泉、霞岭亭、率性斋遗址。三关有古碉堡遗址。四关有福口亭。

    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仙霞关设巡司戍守。明末,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拟据仙霞之险阻击清兵,后因明将郑芝龙撤除仙霞守军,清兵遂越关南进,直抵福州。浙江江山至福建浦城已有公路相通,仙霞关已失关隘作用。

    关上有三块石碑,一是宋代砌路碑记,一为天雨庵塔石,上镌“天雨庵和尚之塔”;一块“东南锁钥”残碑。东北半山腰处,尚存清代建筑天雨庵附屋四间。关岭半腰及顶巅,各建一别致小亭。关岭两旁修竹蔽日,古木参天,山风习习,泉水淙淙。

    仙霞古道、雄关、胜景,曾吸引不少文人墨客,于此观山揽胜,赋下不少赞美仙霞的诗篇,自宋以来有陆游、朱熹、刘基、徐渭、徐霞客、查慎行、周亮工等。近代文学家郁达夫、摄影家郎静山都慕名来游。

    古道为唐末黄巢起义军开辟,长达七百里,直趋福建建州。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保宁军节度使史浩赴福州时,经此道“募夫以石铺之”,遂成鹅卵石。历史上它是一条“商旅之途”、“诗歌之路”。

   千年古道

   古道蛇行竹海中,石磴青苔斑碧。由于历经千年,已被人们走得光溜溜的,往昔,它曾是东南咽喉,入闽锁钥,由中原征福建,这是必经之地,历来兵家必争。

   古道都是用小石块铺就的,路有二米来宽,这在古代来说应该算是宽敞了,其实,对于当时来说,这就是现在的高速公路。古道是建在山沟中的,古道的两边是高高的山脉。

   沿千年古道登仙霞关,在停车场往古道的一角,有一座一米来宽的小石桥。桥头立着一快石碑,写有“落马桥”。据说,日本鬼子侵略时,一队长指挥部队想从此往福建,但行至此桥,便突然落马。想必是古人有灵,仙霞有灵吧?

   第一道关

   仙霞关

   仙霞关第一关的主要景点有松风亭、“东南锁钥”石碑、双宝树、浣霞池、天雨庵(即关帝庙遗址)、冲天苑暨仙霞岭史料陈列馆、黄巢石像及沙孟海题刻《菊花诗》碑等。仙霞关的第一关,关门雄伟,全部是用条石建成,设有双重大门,门为拱卷顶。关墙厚3米余,高5.5米,长60米,关门两边都是高山,若关门紧闭,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关隘依峡而建,基石整齐牢固,建筑方式颇富创意,中间是半圆顶的关门,上面似长城一样,建有枪洞。从下面看很是雄伟,到关上看,下面的古道一目了然。守在关上,古代的人要从这里经过,没有一番艰苦的博斗,应该是十分艰难的。站在关上,似乎那曾经的激烈的战斗声还在耳边响彻。只是,事过境迁,现代人已经用不着了,只好留作游人观看了。

   关前立有石碑以作纪念。据说先前还能登上关门顶,领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峻,2008年始,为了保护这弥足珍贵的古迹,景区已不让游客上去了。  

   黄巢石像

   沿第一关口向上攀登,山腰处修竹蔽日,林深处修建有长廊,岭间有一别致的松风亭,亭中小憩,可闻阵阵悦耳的松涛声;还有重建后的凭吊“冲天大将军”黄巢的“冲天苑”。

   苑内百尺石墙杂植以蔓藤野花。苑东天雨庵,已修葺一新,为品尝仙霞名茶,饱览仙霞美景之处所。东侧有一浣霞池,一淙飞泉直泻池中,飞沫如湿烟雾雨,与夕阳相映辉化为五色。

  冲天苑下方数丈处,有两棵合抱的柳杉,称为“双宝树”,直插云天,根深叶茂。其中一树的躯干中,长出一株毛竹,实为罕见,人们戏称其为“胸有成竹”。竹虽已枯,但其残干仍可见。苑西侧道旁,有一棵千岁楮树,历经雷击火烧,仍枝繁叶茂,老藤攀附其上。相传当年黄巢拴马于此树。

   岭上有三块碑,一是宋代砌路碑记,不少字已漫灭不明;一是天雨庵塔石,上镌“天雨庵和尚之塔”,一是1929年江山县县长陈鼎新所题“东南锁钥”碑。#p#分页标题#e#

   苑东的即关帝庙遗址。天雨庵中有清代诗人查慎行的提诗:

   度仙霞关题天雨庵壁

   虎啸猿啼万壑哀,北风吹雨过山来。

   人从井底盘旋上,天向关门豁达开。

   地险昔曾当剧贼,时平谁敢说雄才?

   煎茶好领闲僧意,知是芒鞋到几回! 

   第二道关

   甘泉

   从第一关到第二关,由宽约2米、长约1公里的曲折盘绕古道相连接,古道有1195级,用石块铺砌而成。第二关位于两侧山峦之间,横亘谷口,关前有一段60~70米古道特别陡峻。第二关的景点主要有甘泉、霞岭亭、率性斋遗址。

   第二道关是仙霞岭的最高处,穿过第二道关,便登上仙霞之巅。下有清泉一泓,泉水清澈,可鉴须眉,终年不涸,味甘甜清凉,相传泉岭山即由此得名。在泉池东侧的一大块高岗地,有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统头目戴笠在此建造的一幢别墅,取名“率性斋”,系当年美国海军少将梅乐斯休憩之处所。

   三关、四关

   仙霞古驿

   第二关再向上磴道87级,约1公里处,即为第三关。第三关位于仙霞岭向西北延伸至龙门岗(高程1454米)余脉的鞍部。过第三关后,古道即盘绕向下,至第四关。第四关外有古亭,当地称十八(肩)亭,再经龙溪至小干岭鞍部,即为第五关,已坍。

   三关、四关倚建在南侧山脊,是陡峭的下坡路,一直通往保安镇。

   仙霞古驿站遗址

   古道雄威,一直延续到全国抗日。抗战时期国民党四十九师将士凭雄关,设伏狙击企图由此入闽的日寇。在日军飞机钢炮轰鸣之下,激战三昼夜,日军伏尸千余败退,从此绝了经由仙霞古道直下福建的念头。

 

文章来源:http://faxian.cntgol.com/ziran/2013/0122/114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