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之旅文化历史社会 李寿印:历史不能遗忘
李寿印:历史不能遗忘
“不弄清过去的苦,就不知道今天的甜,还会把今天的甜误认为是苦。”
知道李寿印,源于他收藏的一本连环画。
连环画在现在虽已算是稀罕物,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连环画都具有收藏价值。李寿印收藏的这本连环画可能在收藏界卖了不了大价钱,但却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这本连环画就是《塘南血泪仇》,记载了日军入侵南昌时,在塘南一带发生的惨绝人寰的屠杀事件。
根系塘南,怎么也离不开
李寿印,1961年出生于塘南,是土生土长的塘南人,目前任职塘南文化站站长。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对塘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所收藏的连环画《塘南血泪仇》于1970年出版,由当时的江西新华书店革委会编辑、南昌县革命会员会政治部宣传组和南昌县塘南公社革命会员会联合绘著。李寿印说那个时候他还很小,喜欢连环画,但是对书上的故事并不十分了解,真正让他了解到书上的故事,是在他参加工作以后。
17岁中学毕业后,李寿印被分配在塘南镇的令公庙工作,每天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负责接送在1942年“7.18大屠杀”事件中幸存下来的张桂娇老人往返于令公庙——70年代,爱国主义教育盛行,无论是党政工作人员、医生、教师,还是中小学生、工人、农民,对和“爱国主义”有关的故事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令公庙,彼时为了宣传,在令公庙内修建人物泥塑、张贴图片和摆放旧时的实物等,因为这段历史,每天都要接待成百上千的参观者——张桂娇老人每天都坐在戏台上为台下挤得密密麻麻的参观者讲述1942年7月18日那天发生的事:当时日军入侵,在令公庙杀害了在令公庙内逃难的24户人口以及附近村民共计120余人,张桂娇及其子因躲在古戏台下得以幸存,是当时唯一幸存下来的两个人。
李寿印说,70年代时张老太太已经60多岁,虽然每次说起旧时的故事,老人的神情都很悲伤,但是因为内心的痛恨,希望能够激励年轻人奋发向上、勿忘国耻,只要需要她,她每天都会前往令公庙。
80年代,中日关系逐渐缓和,令公庙内的泥塑被拆毁,加上当时留在塘南的知青返乡,在令公庙的工作人员一个个离开,到最后只剩下李寿印一个。“我也想过是否离开这个问题,但是最后还是留了下来。我的根在这里。”面对同伴一个个离开,李寿印选择坚持自己。也可能是耳濡目染的缘故,虽不是亲历者,但是故事听过几百遍后,那段悲痛的历史慢慢地种在了他的心里。#p#副标题#e#
是责任,更是历史使命
90年代初,张桂娇老人和他的儿子相继离世,再没有人可以在令公庙为大家讲述那段悲痛的故事。这似乎更坚定了李寿印留在塘南、保护好令公庙,并将令公庙的历史故事传播下去。“张桂娇老人去世了,只有我来讲给大家听。”李寿印如是说。
关于历史,尤其是悲伤的、让人痛心的历史,有人认为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凡事应该向前看。但对于李寿印来说,告诉大家历史真相是他的责任,是一种使命:“历史不能遗忘!”他拿出收藏的连环画,书本页面已经发黄,这是40多年的痕迹,因为这些痕迹,让他更珍视现在。
在连环画《塘南血泪仇》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不弄清过去的苦,就不知道今天的甜,还会把今天的甜误认为是苦。”悲痛的历史不是为了让人们一起感受悲痛,而是让人们了解现在的美好不是理所当然,是用曾经的悲痛换来,是建立在上一辈人的苦难之上,同时也是为了让当下的年轻人了解落后挨打的现实,警示人们自强不息、奋勇向上才能铸造更好的明天。
对于“令公庙”及“令公庙大屠杀”事件,虽然知道的人还是不多,但是李寿印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宣讲。每年的7.18纪念日及其他日军侵华纪念日,他都会组织相关活动。同时,每年都有许多中学、大学来此举行入团、入党宣誓活动。李寿印指着令公庙里的一面墙说:“这是去年有个学校来这里挂上的签名横幅。”
如今,令公庙在进行修复,预计5月左右会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塘南文化站的站长,李寿印说他会坚持在这里为大家解说,直到退休为止。末了,他又说:“即使退休了,我也还是会义务宣传下去。”(国家旅游地理网1月22日 摄影/雷莉)
(以上为国家旅游地理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faxian.cntgol.com/wenhua/2013/0122/114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