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发现之旅文化历史社会 胡先骕——师大首任校长风云

胡先骕——师大首任校长风云

    国家旅游地理网1月30日   江西师范大学缘起于庐山白鹿洞书院,肇基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是中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原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先骕博士。胡先骕先生字步曾,号忏庵,是江西省新建县人,与钱崇澍等同为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先驱,也是中国近代生物学的开创人之一。

    胡先骕先生3岁时随家庭教师学《三字经》、《千字文》,1年后已能识字数千。5岁时,学完《论语》,不仅能识字达万余,而且晓反切、通训诂。他的才智引起亲朋的惊诧,大家都视他为“神童”,深受双亲的喜爱。

    1902年春,父亲突因病逝世于南昌旧居,从此家道中落。1905年春,胡先骕11岁时,便遵母命赴南昌府学考试,被录取为府学庠生。1906年,中国废止了科举制度,胡先骕至南昌府办的洪都中学堂学习,开始接受现代自然科学教育。1909年,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学习。1912年秋,参加江西省留学考试,被录取为西洋留学生。

    1940年,原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在江西省兴办“中正大学”。经吴有训与程孝刚等再三劝荐,胡先骕于同年10月赴江西泰和就任该校首任校长职务。全校设有11个学系和行政管理、师范、税务三个专修科。  

    由于1942年1月西南联合大学学生掀起倒孔(祥熙)学潮,事件波及到中正大学,多次引起国民政府当局对中正大学的不满,要求严惩肇事学生。胡先骕始终坚持以教育为主,双方反省,而不作处理。因此遭到教育部、江西省新主席曹浩森和陈立夫的指责。他3次提出辞职,终于在1944年4月18日,在全校师生举行了热烈的欢送会后,愤然离去。  

    1946年,中正大学农学院生物系特聘胡先骕为研究教授。同年7月,胡先骕赴庐山参加江西暑期学术讲习会。蒋介石闻听胡先骕已上庐山并来讲学,亲笔手谕接见,共商高等教育之事。由于胡先骕不想再空谈高等教育之事,便于次日提前下山,由九江返回南昌。接见时间到了,仍不见胡先骕到来,省主席王陵基派人沿山寻找也未得见。自此以后,胡先骕“倔强”的名声便传播开来。  

    同年10月,胡先骕带领部分静生生物调查所的职员迁回北平。几经交涉,才收回被日军窃去的部分仪器、图书、标本和家具等物,经过重新整顿后,胡先骕继续主持和开展所内的科研工作。
   
   

    胡先骕在大学任教时,总感缺少完善的中文本教材。因此,决定依自创的多元分类系统,多运用中国自己的资料,编纂一部《种子植物分类学》,代替过去使用的英国植物学家J.哈钦逊(Hutchinson)的分类系统。该书稿在361科中,对中国所产的各科叙述极为详细。在科的描述中,还补充了中国产的重要属。对有经济价值的种类,也择其重要的加以叙述。书稿末并载有中国产种子植物检索表,因此内容更臻完善。为了适应建国初期大学的急需,未能来得及绘制插图,故以《种子植物分类学讲义》为书名,于1951年出版。  

    胡先骕自青年时代就怀着科学救国的宏愿,数十年来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高瞻远瞩、苦心孤诣,在旧中国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八方奔走呼号,不辞辛苦,千方百计不断在北京、江西庐山、云南开拓植物学的新领域,发掘祖国各地的植物宝库,不仅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标本和资料,而且还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他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除亲自传授植物分类学、经济植物学等教学任务外,还为青年编写具有较高水平的教科书、植物学教学法和学习指导等著述。他在授课过程中,虽然稍带口吃,但声音洪亮,精力充沛,内容也极为充实,特别强调实验课和深入实际的重要性。凡被他发现的人才,总是积极设法推荐到较高学府或科研单位进修深造。目前,分散在国内外的植物学教授和专家,其中不少均出其门下,并担负着重要的职务。他的学生虽大都已进入古稀之年,但至今仍怀念老师呕心沥血培养自己成材的功绩,一致公认他是一位认真负责、诲人不倦、胸怀宽阔、坚持科学真理、和蔼可敬的老师。

    胡先骕的一生中,不仅有20多种专著,而且由个人发表有关植物学的论文多达140多篇。在植物分类学方面共发现1个新科、6个新属和百数十个新种。

    胡先骕被中外学者公认为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绝非过誉。此外,他在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方面同样也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在诗词方面的著述颇多。早在青年时代,每遇一事或旅游一处,即以诗词表述,并与诗坛友人往来频繁。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字伯严)对胡先骕的诗极为欣赏,评价是“意、理、气、格俱胜”。认为他的记游之作,“牢笼万象,奥邃苍坚”。

    1984年7月10日,中国科学院、江西省科委和庐山植物园在庐山植物园的松柏区水杉林内,建造了胡先骕先生的墓地。墓前耸立着由庐山植物园树立的纪念碑文,上面记载着胡先骕的生平事迹,使人们永远缅怀一生为中国植物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近代植物学家。
   
    到如今,那些历史的烟云渐渐散去……在校园里所能见到的,更多的是年轻的面孔和他们身上携带的新新人类的朝气。但愿“静思笃行、持中秉正“的师大校训与前任的故事,能够伴随着他们一同成长。
   

文章来源:http://faxian.cntgol.com/wenhua/2013/0130/132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