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秘境探踪禁区无忌发射太空 韩国“罗老号”目前已进入目标预定轨道
韩国“罗老号”目前已进入目标预定轨道
北京时间下午16:00,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长官李周浩进行了官方新闻发布会,宣布罗老号发射成功,卫星进入预定目标轨道。发布会还宣布韩国计划在2020年能自主开发宇宙火箭推进器。
罗老号火箭终获成功!韩国人也许会为此松口气。此前两次发射失败,加上与俄罗斯技术合作的诸多不顺,韩国在罗老号火箭上的努力,已经是国际笑话般的存在。韩国方面甚至传出如果第3次发射不成功,将终结项目的消息。为什么韩国航天技术发展会出现如此大的磨难?
这得从韩国航天技术最早的源起谈起。韩国航天事业起步很晚,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在1989年才告成立,其研制的第一款火箭是KSR-1探空火箭。KSR-1是一款单级火箭,采用一部推力10吨的KSR-420S固体火箭发动机;全箭发射质量1.2吨,长6.7米,箭体直径0.42米;可以将150公斤载荷发射至40-55公里高空。KSR-1探空火箭于1993年6月首次发射获得成功,同年9月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发射,也顺利到达49公里高空。
之后韩国发展了KSR-2探空火箭,KSR-2为二级设计,串联两台KSR-420S固体火箭发动机。KSR-2火箭全箭发射质量为2吨,长度为11.1米,可以将150公斤载荷发射到130-150公里高空。1997年,KSR-2成功进行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发射,KSR-2对韩国航天技术发展的最大意义是突破了火箭级间分离技术,为研制多级火箭开辟道路。
1996年,韩国政府制定了20年航天规划,该规划包括研制大型运载火箭、配套的航天发射场,并最终发射20颗卫星,目标是到2015年跻身于世界十大航天强国。
韩国在随后的1997年开始研制KSR-3探空火箭,采用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火箭全长14米,箭体直径1米,发射质量为6吨。2002年,KSR-3成功进行了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发射。
通过KSR-3项目,韩国航天人最大的收获是成功研制出一款推力为13吨的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另外初步尝试了头体分离设计。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韩国在航天技术发展方面是非常急切的,从KSR-1到KSR-3,三款设计完全不同的火箭一共只进行了4次发射,运载火箭的关键技术——级间分离、头体分离都只进行了一次尝试。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看,浅尝即止必然会留下技术隐患。
KSR-3之后,韩国启动航天运载器(KSLV-1)的研制,正式向冲出大气层进军。KSLV-1的第一级计划并联3台KSR-3上的15吨液体火箭发动机,第二级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后是载荷舱(包含卫星支架、卫星和整流罩),全箭发射重量为20吨。尽管20吨的KSLV-1只能发射重量很小的实验卫星,没任何实用价值,但KSLV-1的设计可以说是独具匠心的,完整的卫星载荷舱、级间分离、星箭分离、发动机并联等运载火箭关键技术全都涉及到了。如果KSLV-1按照这个设计进行下去,对韩国自主航天技术的提高是有莫大益处的。
然而国内狂热的民族主义、政客的好大喜功、加上朝鲜远程导弹的刺激,本已高速前进的韩国航天被迫再次提速,并最终偏离轨道。KSLV-1的原设计方案被放弃,改为与俄罗斯合作,火箭第一级改用俄制RD-151火箭发动机,发射重量从20吨猛增至140吨,第二级为韩国自行研制的8吨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韩国政府期望能在俄罗斯的技术支持下,尽快拥有一款可以发射实用卫星的运载火箭,这就是“罗老”号火箭。
罗老号火箭的前两次发射失败,令韩国航天此次急速发展积累下的技术隐患暴露无遗。罗老号火箭的第一次发射未能实现星箭分离,而且二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关机时间出现延迟。第二次发射爆炸,韩国方面认为是俄罗斯提供的第一级出现了问题,但俄方反驳称原因是韩国的第二级提前点火导致,最终结论是负责级间分离的爆炸螺栓出现问题。星箭分离、级间分离正是前面提到的韩国航天浅尝即止的运载火箭关键技术。当然,罗老号第3次发射获得成功,意味着这些技术可能已获得解决。
但罗老号火箭的真正问题在于第一级采用俄制RD-151液氧煤油发动机。RD-151源于俄罗斯“安加拉”火箭的R-191M发动机,推力由R-191M的200吨缩小至170吨。
由于俄方为了不违反“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MTCR),并没有向韩国转让RD-151发动机技术,而是直接向韩国提供罗老号火箭第一级成品。韩国根本无法参与罗老号火箭第一级的研制和生产,甚至在执行发射任务前的准备工作时,韩方人员也不能进入火箭第一级的测试区,俄方只会告知第一级是否满足下一步测试条件、是否具备飞行条件。
这样,即便罗老号火箭第3次已获成功,韩国如果要继续发射罗老号火箭,其是没有火箭第一级生产能力的,必须再与俄罗斯签订新合同,购买火箭第一级。或者寄希望于俄罗斯放松限制,转让RD-151发动机的生产技术。
所以,所谓“韩国的罗老号火箭”,其最关键的技术其实是由俄罗斯掌握的,将其称之为“俄罗斯的罗老号火箭”可能更为恰当。这样的结果,除了为朝鲜火箭阴影下的韩国政府挽回少许面子外,对韩国航天事业的帮助较为有限,甚至还有挤占自主研发资金的反效果。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fam.cntgol.com/jqwj/2013/0201/133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