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色天下海外留痕欧洲 走近康河的柔波里
走近康河的柔波里
国家旅游地理2月2日 我心目中最浪漫、最人文,在诗意感受上距离我们最近的大学城--剑桥,有着一直存于我们想象中的那“河畔的金柳”,那“夕阳中的新娘”。徐志摩的诗句太美,美到我们都会被那柔软击中。
英国去过不止一次,加起来也住过不少时候,我心目中最浪漫、最人文,在诗意感受上距离我们最近的大学城--剑桥,却直到去年才第一次去。很多年前的复活节,一行几个朋友开着车在英国转悠了好几天,从伦敦向着西边的威尔士一路走走停停,顺道去了牛津,却没有向北稍微绕一绕,到我其实最最想去的剑桥,去探访一直存于我们想象中的那“河畔的金柳”,那“夕阳中的新娘。
是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样的诗句,实在太美,美到我们都或许会被柔软击中。于是,便不经意间绕行,怕被揉碎在这垂柳下,怕真的甘心蛰伏在这柔波里,做那条随波微漾的美丽轻盈的水草......
一首《再别康桥》成为多少中国人了解剑桥这个遥远城市的开端,“轻轻的起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样的诗句,早已成为徐志摩--这个中国近代史上不朽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代名词,就在刚才,我不到十岁的女儿,晃眼看到这组电脑屏幕上我正在整理的照片,竟突然冒出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大吃一惊,忙问,“你怎么会这首诗的?”女儿一脸茫然笑道:“啊,这是常识而已啦!”
到底哪一座是徐志摩的康桥,到现在并无定论,有说是这座,有说是那座,也有说哪座都是,诗人只是泛指康河之上的桥,虽然这些都已不重要,但我宁愿相信就是眼前这座古朴典雅的三孔桥,它的风格更贴近我心目中徐、林这两个充满着激情与幻想的文学青年愉悦相伴的场景。
正如有些明星,演了一箩筐的电影角色,或许并未被人们知晓,直至某一日,某个角色的突破性成功,于是被人们永远铭记。徐志摩写康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曾三次来到剑桥,相应的也分别三次写下关于康桥的诗歌或散文,除了排行第三的《再别康桥》之外的另外两篇,甚少为人所知。
1922年,徐志摩在英国完成一年的学习,回国后写成长篇叙事诗《康桥再会吧》,也就是在这之前的一年中,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与徐志摩相识相知。1922年春天,徐志摩和林徽音结伴同游剑桥。“据当年徐志摩的同学、后来在国王学院担任院士的英国人罗伯逊爵士回忆说,林徽音特别喜欢剑河上的一座桥,至于哪座桥,老人记不得了,但老人却记得徐志摩每天都陪林徽音在桥上或散步或伫立,后来学生们只要看到他们俩人在桥上,就宁可绕路也不忍心走过去,生怕打扰了他们。”
“康桥,再会吧;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知己......”以冗长平实的语言书就的叙事诗,以这样的诗句开头。我一直以为,这首诗中隐含的对林徽因的离愁、思念和无法述说的情感,或许是远远多过我们熟知的《再别康桥》的。
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一篇主要描写康桥自然美景,并回忆留学生活的散文。志摩日趋成熟的文风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好的体现,文章融写景、抒情于一体,诗意盎然,文采华丽。
1928年,徐志摩故地重游第三次来到剑桥,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康河上还有许多知名的桥。比如著名的数学桥,又称牛顿桥,纯木结构桥,位于皇后学院内。相传,这座桥是牛顿运用数学和力学原理设计建造的,整座桥上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堪称奇迹。后来,好奇的学生把它拆下来,想看个究竟。谁知拆下容易,恢复难!无论他们用什么方法,就是恢复不了原样,连校方也无能为力。最后,不得不用钉子固定,才重新将木桥架起来。无论怎样,这个故事有趣而积极,剑桥学生好奇心强,勇于挑战权威的学风,让我们宁愿去相信故事的真实性。
英国去过不止一次,加起来也住过不少时候,我心目中最浪漫、最人文,在诗意感受上距离我们最近的大学城--剑桥,却直到去年才第一次去。很多年前的复活节,一行几个朋友开着车在英国转悠了好几天,从伦敦向着西边的威尔士一路走走停停,顺道去了牛津,却没有向北稍微绕一绕,到我其实最最想去的剑桥,去探访一直存于我们想象中的那“河畔的金柳”,那“夕阳中的新娘。
是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样的诗句,实在太美,美到我们都或许会被柔软击中。于是,便不经意间绕行,怕被揉碎在这垂柳下,怕真的甘心蛰伏在这柔波里,做那条随波微漾的美丽轻盈的水草......
一首《再别康桥》成为多少中国人了解剑桥这个遥远城市的开端,“轻轻的起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样的诗句,早已成为徐志摩--这个中国近代史上不朽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代名词,就在刚才,我不到十岁的女儿,晃眼看到这组电脑屏幕上我正在整理的照片,竟突然冒出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大吃一惊,忙问,“你怎么会这首诗的?”女儿一脸茫然笑道:“啊,这是常识而已啦!”
到底哪一座是徐志摩的康桥,到现在并无定论,有说是这座,有说是那座,也有说哪座都是,诗人只是泛指康河之上的桥,虽然这些都已不重要,但我宁愿相信就是眼前这座古朴典雅的三孔桥,它的风格更贴近我心目中徐、林这两个充满着激情与幻想的文学青年愉悦相伴的场景。
正如有些明星,演了一箩筐的电影角色,或许并未被人们知晓,直至某一日,某个角色的突破性成功,于是被人们永远铭记。徐志摩写康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曾三次来到剑桥,相应的也分别三次写下关于康桥的诗歌或散文,除了排行第三的《再别康桥》之外的另外两篇,甚少为人所知。
1922年,徐志摩在英国完成一年的学习,回国后写成长篇叙事诗《康桥再会吧》,也就是在这之前的一年中,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与徐志摩相识相知。1922年春天,徐志摩和林徽音结伴同游剑桥。“据当年徐志摩的同学、后来在国王学院担任院士的英国人罗伯逊爵士回忆说,林徽音特别喜欢剑河上的一座桥,至于哪座桥,老人记不得了,但老人却记得徐志摩每天都陪林徽音在桥上或散步或伫立,后来学生们只要看到他们俩人在桥上,就宁可绕路也不忍心走过去,生怕打扰了他们。”
“康桥,再会吧;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知己......”以冗长平实的语言书就的叙事诗,以这样的诗句开头。我一直以为,这首诗中隐含的对林徽因的离愁、思念和无法述说的情感,或许是远远多过我们熟知的《再别康桥》的。
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一篇主要描写康桥自然美景,并回忆留学生活的散文。志摩日趋成熟的文风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好的体现,文章融写景、抒情于一体,诗意盎然,文采华丽。
1928年,徐志摩故地重游第三次来到剑桥,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康河上还有许多知名的桥。比如著名的数学桥,又称牛顿桥,纯木结构桥,位于皇后学院内。相传,这座桥是牛顿运用数学和力学原理设计建造的,整座桥上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堪称奇迹。后来,好奇的学生把它拆下来,想看个究竟。谁知拆下容易,恢复难!无论他们用什么方法,就是恢复不了原样,连校方也无能为力。最后,不得不用钉子固定,才重新将木桥架起来。无论怎样,这个故事有趣而积极,剑桥学生好奇心强,勇于挑战权威的学风,让我们宁愿去相信故事的真实性。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xing.cntgol.com/hwlh/2013/0202/136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