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快递奇趣万象 一个炉火绵延千年的陶瓷古镇
一个炉火绵延千年的陶瓷古镇
国家旅游地理2月5日讯 陈炉是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交界的一个乡土小镇,也是中国北方最著名的民窑——耀州窑的延续者。到了铜川,我们便沿着山路不断往上爬坡,路两边不断出现的,是连绵不断一片又一片的麦田。麦穗已经成熟变黄,风吹过,阵阵起伏,似乎能让人闻到浓重的麦香。当地人说,不出两三天,这里就要全部开割了,那收成的场景十分气派。山路上转来绕去,大约开了40多分钟,我们就到了小镇陈炉。
这里不似发达地区的古镇,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显得有点简陋和安静,就是一个小山村。到的时候是下午时光,仅看见寥寥几个行人。听说赶集的日子,这里会有很多人四面八方赶来,变得十分热闹。
这里不似发达地区的古镇,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显得有点简陋和安静,就是一个小山村。到的时候是下午时光,仅看见寥寥几个行人。听说赶集的日子,这里会有很多人四面八方赶来,变得十分热闹。
绝大多数家庭都住在窑洞里,冬暖夏凉。站在几百米长的陈炉街道上,你能将整个小镇一眼打尽。依坡而筑的窑洞,层层叠叠,一家人的院子,绝对就是另一家的洞顶;站在上面,下面窑洞人家的活动看得清清楚楚。窑洞错落处,分布着不同大小和款式的烟囱和瓷窑,由此可以很明显地分辨出此镇的特色,据说陈炉也因为这种“陶炉陈列”的景观而得名。
据陈炉窑神庙的梁间板记推断,其烧造陶瓷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唐宋以前,兴盛于金、元、明、清。陈炉的窑火从被点燃的那一刻开始,至今已绵延燃烧了1400余年,创造了在一个地方窑火相续不断,烧制陶瓷的最长纪录。
时至今日,陈炉的陶工们还用着代代相袭的最原始的工艺做着手中的“玩意儿”,可以称得上是考察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活标本。陈炉为元、明、清时期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制瓷窑场和瓷业生产基地。产品曾畅销陕、甘、青、宁及河南、山西等省区。在人们的印象中,西北地区只有耀州窑,而至今炉火不灭的只有陈炉镇。
据资料介绍,其陶瓷艺术代代相传,风格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价值,是我国古瓷艺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陈炉镇共有金、元、明、清陶瓷地30余处,烧瓷窑炉40余座,作坊遗址和各时代典范文化堆积面20多处,采集和出土文物标本1.5万件(片)。许多到过众多陶瓷产地的陶瓷专家、摄影家、古镇专题小组研究员和文学艺术名流,到陈炉后都有一种找到了根的感觉。
古镇人家世代制瓷,几乎人人都是制瓷的民间艺术家,家家都是制瓷世家。直到现在,这里仍然沿用着古老的制瓷工艺。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正在忙着拉坯的陶工很可能用的还是祖辈传下来的手法和工艺,说不定还是他爷爷的陶车。唯一不同的是,如今手动的窑车已经改成电动的了。
陈炉镇地处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从地质上讲,属沉积岩地带,储藏有大量的瓷土原料及釉药原料。陶工们把山上的坩子石取回来,砸碎、筛细,和成泥,揉一揉,放在悠悠旋着的转盘上,随意拉成各种器物的雏形。一会儿,盆罐瓶壶各色家什的器物坯件,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之一。以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中心,包括周边的陈炉镇、立地坡、上店、玉华宫、耀县等窑场。因为铜川旧称同官,宋时属于耀州,所以后人将这一窑系,统称为耀州窑。
宋代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窑场在制瓷工艺上有了很大的革新和创造。所烧制的青瓷器,造型“巧如范金”,优美精致,瓷釉“精比琢玉”,再配有犀利洒脱中兼有圆活多变的刻花,以及丰富多样且生动感人的纹样图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产品,是在晶莹碧绿的釉下显现出的一幅幅多层次、多色调的优美画面,在清新典雅中透出洒脱豪放的艺术格调。由于质地及纹饰的精美,耀州瓷成为地方向朝廷常年例贡的贡器。
耀州瓷的釉色品种有青釉、姜黄釉、青白双色釉、黑釉青花、白地黑花、红绿彩瓷等。器件以碗、盘、盆、盒、灯、炉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另有一些陈设器、供器、瓷雕等。器件造型多变,装饰手法多样,堪称一绝。
宋代耀州窑的娴熟而独特的刻花与印花工艺,影响了耀州、陕西省乃至全国的一批窑场的制瓷工艺,更使其成为一个自成瓷窑体系的北方名窑,与著名的五大窑系定窑、汝窑、官窑、钧窑、哥窑齐名。
陈炉最金贵的是窑泥,最富余的是废弃的陶具。当地人就地取材,将那些废弃的“匣钵”,用来砌窑、垒院墙、铺路、加固护坡……因而在窑炉与窑炉之间、院落与院落之间、路与路之间竖起了一道道的“罐罐墙”。随便哪里都能看到将一页页匣钵碎片竖栽在地下铺就的小路。总之,你到了陈炉,抬头低头,看到的都是和陶或瓷有关的东西,有的地方,废陶片堆得像一座小山。
近年来,到陈炉旅游的人日益增多,全镇应景地开了多家“陶家乐”(类似“农家乐”)。赏陶制陶住住窑洞,品尝下当地的特色菜,倒也令人流连。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news.cntgol.com/qqwq/2013/0205/142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