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发现之旅文化传统风俗 安徽安庆:聆听最贴近百姓的黄梅戏

安徽安庆:聆听最贴近百姓的黄梅戏


黄梅戏

  国家旅游地理2月8日讯  这次去安庆,除游览迎江寺、振风塔、陈独秀墓及赵朴初故居等古迹外,大家不约而同想到要看一场黄梅戏。但是晚上没有大戏,黄梅戏会馆有折子戏,还有一家是黄梅戏俱乐部,爱好者自己唱着玩的。不禁感到奇怪,安庆是黄梅戏的故乡,为什么不正正规规演完整的大戏?


黄梅戏剧照
 

  傍晚去位于闹市区的黄梅戏会馆定座。票价是按不同座位确定的,当我们跟着售票小姐入场一看,都兴奋了,原来剧场格局很像饭店大堂,中央有10多张仿古长方桌,每张桌可围坐六七人;两旁是边座,桌子挨排放;上到二楼,呈“凹”形的廊道内也排桌,一桌可并排坐两人。票价分三等,底楼中间包桌,1800元一桌;边座58元一位,二楼每位38元。我们要了二楼的票。问小姐当晚演什么,她说节目单开场前才能出来。再看舞台,也没有大幕和布景。这演出好像很不正规嘛。

  听说旧时北京天津等地的戏园子,台上唱戏,台下看戏喝茶嗑瓜子,毛巾把子满场飞,气氛轻松得像澡堂子。当坐在黄梅戏会馆二楼,俯视着舞台和底搂三三两两进场的观众,小姐端上茶、瓜子和戏单时,好像多少有了体验。看戏单子,当晚有《天仙配》“路遇”、《女驸马》“洞房”、《打豆腐》等传统剧目折子戏,演员都是安庆黄梅戏剧团的年轻演员。底楼中间长桌几乎坐满。上下楼加起来约八成座,看样子观众都是外地来客。8点半,没有大幕布景,灯光也很简单的“裸台”上,穿着家常裙服的报幕员出现了,然后琴弦响起,送出七仙女和董永。实话说,看过严凤英和王少舫的“天仙配”,这两个娃娃的戏有点看不下去,于是喝茶磕瓜子轻声聊天。那晚的戏,最喜欢的是《打豆腐》,全剧充满乡村生活气息。小六赌钱把买豆腐过年的钱输光了,只得灌袋黄沙回家搪塞老婆,一个是嗜赌懒惰怕老婆,一个精明勤快恨铁不成钢,喜剧冲突一波息一波起,笑笑闹闹演到结束。

  有影响的地方大剧种,其名称都为地方简称加“剧”,如京剧、昆剧、豫剧、沪剧、越剧、甬剧、川剧……黄梅戏却是个例外,始终坚守着这个有点“土”的名字,它的唱腔没有昆剧优雅,没有京剧辉煌气派,也没有豫剧豪爽高亢,与它的名字一样,保持着民间小调的乡土原味,委婉、抒情、优美,富于歌唱性,特别亲切,所以广受不同地域观众欢迎。记得第一回看黄梅戏《天仙配》时还是孩子,就迷上了严凤英,她的嗓音甜美,表演细腻,尤其她的村姑扮相,非常符合黄梅戏的乡土风格。看安庆地区主办的“振风”杂志上登载“天仙配”“女驸马”的编剧陆洪非的传记报告文学,才知道这位写出“夫妻双双把家还”等脍炙人口唱段的著名戏剧家,是农村土生土长的,他受到的最初的文学熏陶来自童年时奶奶的黄梅调和乡村歌谣。黄梅戏好像长在乡村田埂边的一朵野花,沐浴着大自然雨露风华,浑身散发着清新的泥土香,这就是它独有的魅力。

  在安庆不过几天,就感觉到,大概再找不到比安庆人更专一地热爱自己家乡戏的了。去附近的公园,那里的票友广场上,从早到晚琴弦声声,这一摊,那一摊,摊摊都唱黄梅戏,下面围一群人,有听的,有跟着哼的,有的干脆闭眼朝天击节而歌。吃早点,摊贩大嫂哼黄梅戏;坐出租,的哥开着车哼黄梅戏;去超市,收银小姐按着计价器哼黄梅戏,就连拾荒的,背着蛇皮袋在路上走着走着,顶门一声“忍悲含冤向前走……”,也活脱王少舫的声腔。看黄梅戏《天仙配》,觉得严凤英那句“说得清楚明白我就让你过去”的台词特别好听有味,听安庆人说话,才发现他们说话音调就像念台词,尤其女的,语调里有一种娇憨味道。

  (图片源自网络)

文章来源:http://faxian.cntgol.com/wenhua/2013/0208/147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