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发现之旅文化传统风俗 中国魅力乡土的记忆

中国魅力乡土的记忆

 
   标题书法:苏显龙
  
    国家旅游地理2月16讯  一方地域一方风土民俗,魅力乡土,便来看看祖国各地浓郁乡土气息的美丽地域……

    湖南长沙沙坪村  温婉湘绣传古韵

    长沙市开福区捞刀河镇沙坪村,是湘绣的集散地,其销售量至今仍占全国湘绣产品总额的七成。老街入口处,“中国湘绣之乡”的巨大牌坊,展示着村里人最为自豪的“文化名片”。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它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后来又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等绣系的优点,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是人们对湘绣的赞誉。湘绣历史已经超过2000年,从1958年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绣品看,早在春秋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就已有一定的发展。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西汉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到清光绪末年,刺绣已遍及湖南广大城乡,尤其在长沙周边农村地区,是家家户户的副业。史料记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绩者少。”其中,尤以沙坪为盛。

    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之微也一丝不苟。

    湘绣把中国画的许多优良传统移植到绣品上,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等各种艺术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湘绣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70多种针法和100多种颜色的绣线,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画物象外形内质的特点,绣品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

    金球湘绣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黄迪,正为节后就要交货的几笔订单操心,“这会儿正是湘绣销售的旺季,销售量比平时至少要增长百分之十几,工人们都得加班加点赶工。”

    “母友相传,邻亲相授”,是沙坪人记忆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在沙坪人黄妤的记忆中,她就是在刺绣的绷子下长大的。

    “我七八岁就能拿绣针绣花了。”14岁那年,黄妤完成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件作品,“绣了一件衣花,一个德国人订的货,卖了1块8毛钱,特别有成就感。”

    高中毕业后的黄妤,进了长沙市湘绣厂,月工资18元。“我的技术就只值这个价吗?”1988年,黄妤辞去工作,下海办厂。

    上世纪80年代,同黄妤抱有同样想法的一批从业者,掀起了湘绣的创业潮。让这项传承千年的技法开始走向市场、发扬光大。

    沙坪老街,各大湘绣店面鳞次栉比,稍稍懂行的游客都知晓,要买湘绣,必到沙坪。去年,沙坪的湘绣企业增加到54家,销售额达到3.8亿元。有了产业支撑,沙坪人在硬件设施上下起了功夫。

    沙坪文化广场于2010年10月建成,集湘绣博物馆、湘绣大师楼、湘绣艺术馆于一体。走进湘绣博物馆,就仿佛迈入湘绣艺术的历史长河,件件技艺精巧的展品,展示着湘绣的独特魅力。全长1.3公里的沙坪新街,也即将动工,建成后将呈现绿水、杨柳、商铺交织在一起的怡人景色。

    信息服务台

    产品类型:包括花鸟花卉、山水风景、动物走兽、人物肖像、日用品、双面绣、双面异绣等系列产品。

    用途:室内装点,馈赠宾朋,个人收藏。

    购买方式:长沙市五一路湘绣销售较为集中,感兴趣者也可以到沙坪的各大湘绣公司总部亲自挑选。

    交通方式:可在长沙市内乘坐129路公交车,直达沙坪。在长沙汽车北站,也有多趟途经沙坪的中巴车。

    配套服务:沙坪文化广场设有专门的游客接待中心。

    河北蔚县南张庄村 窗花剪出绚丽年

    眼下,又到了忙年的时候,南张庄村的剪纸艺人又开始为家家户户能贴上喜庆的窗花忙碌着。

    南张庄村,是蔚县剪纸的发源地,这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庄,把剪纸产业做得红红火火。

    据史书记载,蔚县剪纸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蔚县人一般把剪纸称为“窗花”。“窗花”大部分出自世世代代不知名的农民艺术家之手,种类有戏曲人物、鸟虫鱼兽,还有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描绘等,这些作品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璀璨,浑厚中有细腻,纤巧里显纯朴,贴在纸窗上,透过户外阳光的照射,五彩缤纷,特别鲜灵活脱。

    走进一间剪纸作坊,剪纸艺人小瑛正端坐在桌前,手里紧握一把小刻刀,在一摞白纸上点点戳戳。她的身后,挂满了各式各样色彩绚丽、造型生动的剪纸作品。

    小瑛说,蔚县剪纸在当地俗称“窗花”,是全国唯一一种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成熟阶段的点彩剪纸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并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她手底下,一张一尺见方的白纸上,两条张牙舞爪的龙盘旋在“福”字周围,龙身上的鳞纹非常精致,镂空部分更是细腻无比。

    “剪纸工艺有六道工序,”小瑛说,“首先是起稿画样,绘制出清晰的墨线稿。”她边说边认真地指着画样。

    “然后用刻刀对画稿进行刻制,接着是熏样,把样稿的形状完整清晰地熏印到纸面上,作为刻制时的样模;然后是订纸闷压,把熏样订在由几十张宣纸订成的宣纸版上以便刻制。”

    “接下来是二刻制,用刀具刻制剪纸,刻制时姿势、握刀和用刀都有严格要求,刻出的图案不能留毛边,不能断一根线。”

    “最后是着色,俗话说蔚县剪纸,三分刻、七分染。染色前先要在纸边上试色,顺序是由浅到深、先暖色后冷色、先上面积大的后配其他色、宽处重染细处轻染,色与色之间配搭合适,待晾干后再染第二种颜色。完成这些就可以分拣装裱了。”

    小瑛把完成好的剪纸贴在窗户纸上,窗花栩栩如生,显得分外玲珑,别具欢快、明朗、清新的情趣。

    南张庄村村民说,已故“剪纸王”王老赏,是蔚县剪纸开宗立派的人物,王老赏出现在蔚县窗花由草创走向成熟的阶段,他对原有剪纸的造型、刀法都做了创造性的改革,而且还创造了一种新的色彩体系,在继承前辈艺人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对他人的作品进行再创作,使之更臻于完美。

    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发展,蔚县剪纸也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蔚县的民间艺术家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剪纸品种,例如表现现代生活的旅游风景、舞蹈杂技等,使剪纸的题材更加丰富。

    目前,被称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的蔚县,16个乡镇96个行政村分布有剪纸艺人,形成了28个剪纸专业村,其中剪纸专业户1100户、从业人员3.6万余人,年生产剪纸600多万套,已畅销美、日、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蔚县剪纸内容涉及花鸟鱼虫、戏曲人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剧脸谱、古装仕女、名胜古迹、重大节庆等八大类6000多个品种,剪纸产业引领蔚县文化产业蓬勃发展,2012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4亿元,占GDP的6.9%,成为全县新的支柱性产业。

    信息服务台

    美好寓意:剪纸是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深受人们喜爱,因大多贴在窗户上,一般被称为“窗花”。窗花不仅美化生活环境,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而且寄托着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祈祝生活富裕、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迎祥等,是窗花表现最多的主题,体现了窗花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窗花的张贴,一般在扫尘之后进行。

    购买方式:“中国剪纸一条街”,位于河北张家口市蔚县南关三中对面,在蔚县古城和新城交接处。百余米长的街上,分布着“全国剪纸精品展”馆、“蔚县剪纸展览”以及16个“蔚县剪纸个体商户”门店。春节期间,“剪纸一条街”的商户照常营业。

    交通方式:目前,前往蔚县的主要交通方式为长途汽车、火车。

    北京、石家庄等周边省会城市没有直达火车到蔚县,离蔚县最近的大火车站为张家口站,距蔚县140多公里。

    乘坐长途客车,可到北京六里桥长途客运站或北京祁家豁子北郊长途汽车站乘坐直达蔚县的长途客车。

    在蔚县旅行,由于交通不便,需要包车前往城区以外的各个旅游景点。南张庄村位于蔚县县城南,可以直接打车前往。

    特色服务:体验剪纸,只需向剪纸作坊或老艺人要求一下,即可在他们的指导下动手剪个喜欢的造型,这项体验是免费的。

    山西黎城北桂花村  布艺一绝黎侯虎

    “目光射日斑尾摇,逞世杨风步若猫。不住深山蹲炕角,宁家护院驱魅魈。”从1998年黎侯虎登上戊寅年生肖邮票,到2008年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只有近3000年历史的布艺虎已蜚声海外。

    黎侯虎发源之地在哪里?

    从长治市到黎城县,高速公路驱车只需20分钟。在黎城县黎侯镇,记者了解到,当地乡镇村社,家家户户的中老年妇女几乎都会缝制布老虎,但黎侯虎工艺传承在当地最具规模的,当属黎侯镇北桂花村。

    这座典型的太行山黄土旱塬小山村,大雪过后在太阳的照耀下晶莹而温暖,村里一排排的土窑石窑,一垛垛的玉米谷粱,古朴自然的乡村风貌让人心情归于宁静。

    黎侯虎缘何诞生此地?作为黎侯虎研究专家的县文化局局长王苏陵颇有研究。

    “商周时期,古黎国的都城就在黎城,黎国的图腾就是老虎。《尚书》中记载了‘西伯戡黎’的战事,即周文王在伐商以前攻打黎国并灭黎。当时周文王亲征黎国一月有余,久攻不下,进退两难之时谋士献计,认为不能得胜,皆因黎国获上天赐予一玉石虎,此虎灵气甚高,遇火不焚、遇水不化,庇佑一方平安,百姓不受侵害。后周文王挑选武艺高强的士兵扮作百姓混入黎国窃回此虎。果然数日后即攻克黎国,杀戮之惨,鸡犬不留,黎国君亦流亡于别国。”

    王苏陵绘声绘色地说着历史故事,“灭黎后,周文王与献计谋士相继去世,民间传说周文王违背天意残杀众多黎民百姓乃遭天谴。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听此传闻寝食难安,经朝议决定将盗来的玉石虎忍痛归还黎国,并将流亡君臣请回,封为黎侯,改黎国为黎侯国。后世黎侯国百姓为缅怀国君,纷纷用不同材料制作各种老虎,取名黎侯虎,此传统延绵2000余年。”

    2006年,黎城县西周古墓考古挖掘时,此玉石虎得以重见天日。

    2000多年来,黎侯人对虎的喜爱有增无减,老虎的造型也逐渐定型,从凶悍威严的形象演变为今天憨态可掬的吉祥外表,当地“母教女红”的传统也日渐兴盛,黎侯女孩从开始学做针线活到出嫁之前,缝制黎侯虎是其学习的一项主要技能,乡间还经常展开竞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城县有两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侯虎传人,在北桂花村,记者见到了其中一位,李小梅。

    得见之前,还以为她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跨进李家院子,才知是一位70后的年轻“巧手”。

    “黎侯虎在外人看是精美的工艺品,但在山西,却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李小梅介绍,从明清至今,无论豪门富户还是贫寒之家,婚礼嫁娶、开业乔迁,黎侯虎都是必备礼品,当地方言“虎”、“福”谐音,目前公认有镇宅祛邪、赐福增寿、安家生财三大民俗功效。

    “黎侯虎还有另一个名头,就是‘婴儿看护之宝’,陪伴婴儿成长。”李小梅说,当地百姓生育小孩之后,特别是小孩出生“望满月”、百日,孩子的姥姥要亲手缝制一个黎侯虎放到婴儿怀中,祝福外孙从小有虎气、长大有胆识,亲戚间也会相互赠送,此风俗已深深根植于当地民间生活,“并不是属虎的宝宝才送布老虎,而是婴孩之家都送。”

    李小梅边介绍,边拿起一只布老虎半成品给记者演示,“一把剪刀、一根尺子、一枚银针、一条丝线、一块布料、一双巧手,才能有一个漂亮的布老虎。”李小梅介绍,目前流行的制作工艺,一只黎侯虎的成型大约需要选料、画样、裁剪、填装、缝合、制眼、缝尾、制花纹、粘贴等多道工序,“一个熟练的巧妇,做一只黎侯虎最快也得两天。”

    由于手工工艺的要求,黎侯虎产量一直受限,如何发展成文化产业,让这项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一直是李小梅心头的挂念。“我家的院子被省里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我和父母成立了红石民间工艺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性质,这样既能让农民增收,也能让更多的人学会做黎侯虎。”

    “做多少都不够卖,现在我们已经销售到韩国、日本了,最近还开了网店。”李小梅的父亲李有奇介绍,以小梅为传承人,已经培训全县农村妇女5000余人,制作队伍遍布全县200多个行政村,2012年做了80万只,“熟练的老姐妹一年能增收2万元,发了老虎财。”

    “现在我最愁的是,能不能在工艺和外观上创新,把古朴的形式与现代的特色结合起来,让更多人喜欢黎侯虎,让大家都得到黎侯虎的祝福庇佑。”李小梅说。

    信息服务台

    吉祥象征:“虎”、“福”谐音,红黄二色代表喜庆,虎鼻为一片倒立树叶,蹄足端处饰以篆书体“心”字形象,民间寓意赐福、增寿、镇宅、祛邪、生财。

    赠送用途:小孩满月、百日赠送放置床边,有婴儿保护神之意;商户开业赠送,表示预祝财源广进;婚礼嫁娶赠送情侣虎(公母一对),寓意守护家庭爱情;乔迁搬家赠送,用以镇宅赐福;老人过生日贺寿赠送,表示增寿之意。

    购买方式:山西省文化厅确定“黎城红石民间工艺公司”为黎侯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该公司产品均由黎侯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监制或亲制。

    交通方式:乘飞机、火车抵长治后,长治客运中心班车到黎城县约30分钟;自驾游G22青兰高速黎城收费站下,县城西南2公里为北桂花村。

    推荐景点:黎侯虎博物馆,位于黎城县飞翔广场,是一所以3000年“黎侯虎”文化发展为脉络主题的民俗展览馆,馆内藏品以历代布老虎为主,兼顾当地根雕、剪纸等民俗实物。

    其他特产:柿子、核桃、花椒、红枣为黎城四宝,其中黎城柿饼最为著名。

    江西景德镇三宝村  千年难忘青花瓷

    “景德镇有个‘世外陶源’——三宝国际陶艺村,开创着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先河,是中国陶瓷文化国际交流的窗口和名片。”

    行走在景德镇,市民与业界人士如是说。

    陶艺村位于景德镇市区东南,约10公里。

    瓷器,是我国人民的独特创造。中国闻名于世界,瓷器起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陶瓷业至宋代得到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品种日趋丰富。

    元朝建立后,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兴起。明朝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水平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陶艺村门口,一件标志性的作品赫然映入眼帘——千年陶艺墙。院子里有几百块红砖搭成的照壁,那是来此创作交流的国内外陶艺家的作品。

    天然的小溪,贯穿着陶艺村的工作区和生活区,柴窑、电窑以及西方盛行的乐烧窑和盐烧窑应有尽有,有陶瓷创作、制胚、绘画、烧制的场所。

    这里还有三宝国际陶艺博物馆,收藏了英、美、法、日、韩、澳等国家和地区的陶艺作品,约千余件。

    陶艺村地上青石铺路,间或有陶瓷碎片组成的图案镶嵌其中;木质房屋;石礅和房瓦上长满青苔。一切古朴、宁静。

    1998年,陶艺家李见深买下这个叫“四家里”的几幢农舍,恢复了中国传统的陶瓷生产场景。每天,近10名工匠在这里用最原始的方法生产陶瓷和制陶工具。

    经过10多年发展,这个占地16余亩、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的研修院不仅成为国际陶瓷艺术文化交流平台,同时还成为当地一个旅游景点,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此休闲度假。

    2012年7月被江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博物馆。

    随着慕名而来的外国朋友越来越多,2000年,三宝国际陶艺村正式对外开放。10多年来,先后接待了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陶艺家和各界专家、学者友人和重要机构人员数千人。

    信息服务台

    作品推荐:1.一些个人原创作品,比如新官窑及新民窑系列,雕塑、青花釉里红绘画系列;2.国际陶艺家原创陶艺作品,包括陶艺、绘画、雕塑、器皿等。

    购买方式:认定李见深个人签名; 认定景德镇三宝陶艺研修院印章以及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博物馆印章。

    交通方式:1.景德镇交通便利,飞机、火车和公路均可抵达,然后从景德镇汽车总站搭乘35路公交车到终点站乘的士车(6公里)即到;2.每天早上7:30、下午2:30从人民广场到三宝村政府有15路公交车往返。

    景点推荐:景德镇东郊从陶瓷学院老校区—景德镇湖田古窑址及博物馆—杨梅亭窑址—三宝寺—三宝陶艺村,沿路风光秀丽,山涧小路,世外桃源,有文化、有风景,极佳的旅游自驾线。

    甘肃环县官营村  皮影一唱年味浓

    天黑了,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木钵镇官营村显得颇为静谧,村里小戏台上,皮影戏演出开始啦:幕布上,两个小人舞刀弄棒,正舞得精彩;幕布后,几位艺人唱着道情。锣鼓敲打出欢快的节奏,好不热闹。

    据考证,道情起源于宋末元初,当时道教的武当派和佛教的少林派,为了反对蒙古族的统治和外族的入侵,往往三五人手拿渔鼓、简板、木鱼进入瓦肆游说,鼓动群众反抗外族侵略,这渔鼓、简板伴奏下的游说逐渐产生了早期的“道情”。

    环县道情皮影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历经千年沧桑,形成了环县独特的道情皮影戏。以灯光下的“纸亮”为舞台,四五人就可演出。戏剧中的人物布景、道具用优质牛皮精心刻制、着色而成,表面平滑,色彩鲜明。

    上世纪50年代,环县道情皮影三次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赞誉;2006年,道情皮影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可羡你才学高,名登金榜;奉圣旨曹子建,七步成诗。”65岁的史呈林开唱了,浑厚、字正腔圆的唱腔充满了饱润感。小人儿摇了摇首,活灵活现。清脆的渔鼓,高亢的唢呐、二胡合奏,一曲带着浓郁的地方戏特色的《张彦观画》,风味十足。

    官营村本是环县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因为道情皮影戏以及史呈林而声名鹊起。

    1987年史呈林曾应邀出访意大利,历时50多天,先后在罗马、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等13个城市演出24场,被国外友人称为“东方魔术般的艺术”。“我7岁就跟着父亲学皮影戏,唱的、耍的都一样样、一句句学,17岁就开始独立演出,庄稼地旁边、冬天结冻的粪堆上、学校的操场都是我的‘舞台’。”史呈林老人说。

    在官营村,皮影戏还是村里人过年时的好消遣。环县宣传部副部长张永鑫说,过去环县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逢年过节或农闲看皮影戏,可以唱的道情皮影剧目有百余种,多为传统戏曲。

    一头驴、两口装道具的箱子、三四个人,白天赶路、晚上演出,这便是皮影艺人最原始的生活状态,被称为“一驴驮”。一个人要分饰好几个角色,而且要把每个人物的性情都表现出来。

    “家住在花果山敖来国界,我是个天生就石产灵胎。”《三打白骨精》一直是史呈林的保留曲目。“以前,每到过年,我们拉着行李,在不同的村庄演出。皮影戏一唱起来,年味就浓了。”

    “在环县人家里,多多少少会有几个皮影人。过年时,会做皮影人的还会拿出工具,一家人围在一起做几个,有时还会边做边唱上一段,这是属于我们特有的年事。”史呈林乐呵呵地说。

    作为道情皮影国家级的传承人和民间大师,64岁的史呈林最愁的是无徒。“儿子觉得唱皮影戏没前途,自己搞副业。我带过八九个徒弟,后来都改了行。学皮影戏不是一年半载就学得来的,除了费时间,还得花心思,得讲究一个‘悟’,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这个。”

    目前,各地传唱的道情皮影大多是“旧戏”。所谓“旧戏”,是指形成之初,由于当时文化教育水平很低,皮影戏的词曲大多为口口相传,并没有被文字、乐谱记载下来,导致学的人难学、教的人难教。

    当地政府也看到了道情皮影传承遇到的困难,2001年环县提出“开发小皮影、带动大产业”的思路,现在全县已有民间皮影戏班50家,皮影表演艺人280多名、皮影雕刻艺人200多名,刺绣艺人近万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皮影艺术,史呈林说:“现在国家和地方对皮影戏越来越重视,喜欢的人多了起来,我希望喜欢皮影戏的人来跟我学,我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信息服务台

    推荐景点:环县皮影产业城展馆,集中展示道情皮影的魅力。环县是红色革命发源地,境内有山城堡战役遗址、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东老爷山红军长征纪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可供参观。

    交通方式:可从甘肃兰州、宁夏银川、陕西西安三大城市到达环县,沿211国道南下10公里即达木钵镇官营村。

    从兰州前往,可乘车经京藏高速转211国道到达环县;或坐飞机至庆阳机场,乘车沿202省道至庆阳市庆城县,再沿211国道达环县;

    从银川前往,可乘车沿银西高速再转211国道达环县;

    从西安前往,可乘车沿福银高速转青兰高速至庆阳市,再经202省道转211国道达环县。

    当地美食:羊羔肉、荞剁面、燕麦柔柔等,都是极受欢迎的特色地方小吃。

    天津杨柳青青  贴上年画喜气来

    出天津市区十几公里,就是千年古镇杨柳青。

    杨柳青年画,约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是中国著名民间木版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

    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2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新年的津城,已经下过好几场雪,染得南运河两岸一片银白。

    “玉成号”画社,是坐落河边的一座三层跃层小楼,远远能看见外墙上张贴的两张巨幅年画风格的门神,门口高悬着冯骥才题写的“古一张画店”匾额。

    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最大的“玉成号”画社,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如今,这里的主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1岁的霍家第六代传人霍庆友。霍庆友说,“古一张”是自己的艺名,“古”同“鼓”,天津话里活泼灵动的意思,“鼓”是杨柳青年画的一大特点,民间素有“杨柳青年画古一张,不知乐在哪一方”的说法。

    走进“玉成号”画社,满屋子的半成品年画五颜六色,喜庆扑面而来。

    霍庆友告诉记者,杨柳青年画的诞生要经过勾、刻、印、绘、裱等工序。勾,是指先在纸上用笔勾出轮廓,然后将勾出来的图案刻在木板上,刻好的木版可以套印出年画的雏形,这些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绘是手工彩绘,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霍庆友说,一幅年画要先后上几十种颜色,仅仅脸部就要上六七种,这也是杨柳青年画活泼清新的原因。

    如今,杨柳青的年画作坊大概有50多家,“现在人们越来越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了,不少年轻人也开始喜欢这门手艺。”霍庆友说,年画不仅是年货,已经成为艺术品和收藏品了。

    年画的演进,唱足了兴衰的咏叹。改革开放之初,霍庆友找出藏在炕洞里的年画版,决定重兴“玉成号”。霍庆友自己刻版套印年画,还在自家举办了年画展,引得左邻右舍都来看稀奇。

    那时在很多人眼里,年画就是鱼和大娃娃(“莲年有鱼”),其实杨柳青年画光画版就有上万种,所谓“丹青百幅千般景”。杨柳青木版年画内容大致分为娃娃、仕女、民俗、戏曲、神像、宗教六种,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霍庆友打开画社的一个房间,收藏的是他走街串巷搜罗来的木版,“如今都是宝贝了!”霍庆友说,制作木版,最好的材料是杜梨。现在伐多种少,杜梨越来越少,去年他花大力气从蓟县山区移植了两棵植在园中,如今在雪中亭亭玉立。

    “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霍庆友相信,年画民俗就像这悠悠河水。

    信息服务台

    购买方式:古一张画店出品纯手工杨柳青木板彩绘年画,目前尚未通过网络和直营店模式经营。

    推荐作品:《莲年有余》,“莲”是“连”的谐音,年是“鲶”的谐音,“鱼”是“余”的谐音,画上娃娃体态丰腴,怀抱鲤鱼、手拿莲花,民间寓意生活富足、幸福如意,可用作节日馈赠、装饰装点、文化收藏等。共有六种尺寸,可做成画框、卷轴等形式。

    其他景点:古一张画社也是杨柳青唯一年画民间艺术展览馆,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杨柳青年画的沿革、历代杨柳青年画珍品并体验传统年画的全部制作过程。

    古一张画社紧邻天津最大的明清建筑群杨柳青民俗大院,除国家AAAA级景区石家大院外,游客还可以游览八大家的生活环境。附近还有国家AAAA级景区天津热带植物观光园,国家AA级景区平津战役天津前线指挥部旧址陈列馆等景点。

    交通方式:自驾车可通过京津高速转荣乌高速到达,乘坐火车可在天津站乘坐824路、便民9路,也可在市内其他地方乘坐175、津西1路、津西2路到达。

文章来源:http://faxian.cntgol.com/wenhua/2013/0216/152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