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行色天下海外留痕亚洲 到巴林不能错过“树、井、桥”(图)

到巴林不能错过“树、井、桥”(图)

法赫德国王大桥上的路标指向巴林和沙特。

法赫德国王大桥上的路标指向巴林和沙特。
 

  国家旅游地理2月26日讯 中东岛国巴林有一句话“没看过一棵树、一口井、一座桥,就等于没来过巴林”。这三景几乎成为这个面积只有700多平方公里的小国的“图腾”,记录了巴林生命的力量、曾经的辉煌以及憧憬中的未来。
 

  树:沙漠中孤立400多年

  从巴林首都麦纳麦市区一路向东南,绿色越来越少,沙土越来越多。到驶入贾拜尔杜汉地区那片方圆数公里的沙漠,路几乎变得模糊。突然间,已经令人视觉疲劳的沙黄色中闪过一团绿。如果不是因为我们正是为寻它而来,一定不会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被巴林人视作奇迹的“生命之树”(如图①),它被一些媒体列为世界十大奇树之一。其实这只是一种在非洲相当常见的牧豆树,羽毛状的叶子利于留住水分。但树周围根本没有一滴可见的水源。“生命之树”孤零零地站立在沙海中一个20多米高的沙丘上,旁边是正在劳作的油井,不远处列队着坦克的军事基地肉眼可见。更令人惊叹的是,它已经在这片寸草不生的沙漠上生长了400多年。

  “生命之树”的枝叶相当繁茂,远远看过去像是伞盖,树冠延展开达200多平方米,一些垂到地表的枝干也扎下了根。为什么它能在雨水稀少的沙漠生存?有科学家推测,它的根已深深地扎到地下数百米的深处,可以从那里汲取水源,但这始终未被找到。当地人则更相信另一种美丽的说法:这便是《圣经》里伊甸园的所在地,水神在佑护“生命之树”成长。

  “生命之树”低处的粗树枝已经被摸得发亮。现在不只是巴林人,各国到巴林的游客都要亲自到这来感受下生命的力量。也有人在树枝上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迹,旁边正在修砌的围墙大概是巴林为了保护他们的骄傲免遭厄运。
 

到巴林不能错过“树、井、桥”


  井:中东兴起的原点

  “生命之树”向北几公里处,就是巴林人的另一骄傲“井”的所在地。如果说“树”带给巴林人的是力量,那么“井”带给巴林人的则是希望。1931年,在贾拜尔杜汉沙漠地区勘探的巴林石油公司发现轻质低硫原油。第二年6月,第一口油井喷出原油,巴林人将其命名为“埃米尔一号”。此时正值巴林一直赖以为生的采珠业走向末路,石油让巴林人看到迅速由贫到富的希望。而这也是中东地区的第一口油井,所以如果将这里称作中东兴起的原点也并不为过。

  如今这口改变了巴林命运的油井已经枯竭,成为历史的符号。巴林人按照当初的样子重建了这口井,并在井旁立起了纪念碑。透过半人高的围栏,只能看到一个乌黑的洞口,以及旁边一些输油管道。但偶遇的一群在这拍照留念的石油工人提醒我们这些陌路人,在巴林的石油人心中这里有多重要。紧挨着“第一口井”就是巴林石油博物馆,是为纪念该井发现60周年而修建的。博物馆很小,但据说讲述了有关巴林石油的很多故事。
 

  桥:连接巴林的过去和未来

  随着阿联酋经济中心迪拜的崛起,巴林头上“中东小香港”的桂冠不再耀眼如前。但在巴林人眼中,有一座桥连接了他们的过去和未来,那就是巴林-沙特阿拉伯跨海大桥“法赫德国王大桥”。这座大桥全长25公里,曾是世界最长的海面高架跨海大桥。从1981年正式开始修建,耗时4年半才建成。远远望去,这座桥就像横跨海上的长虹,分别从沙特和巴林的国土“出发”,都在海中央的一个小岛上“落脚”。这个12平方公里的小岛是一座人造岛,两国边界就划在岛上。沙特和巴林在距边界千余米处各建了一座样式相同的观光塔,游客可以从塔上俯瞰大桥。

  这座桥虽然被巴林人视作骄傲,却更多地实惠了沙特人。由于巴林是中东比较开放的国家,每到周末,大批沙特人就会驱车到巴林度周末,有人甚至只为看一场电影。从沙特到巴林要经过四五个检查站,需要出示车辆通关手续以及人员往返签证,并支付过桥费。从巴林回沙特时,还设有一个专门区域对车辆携带物品严格检查。甚至有沙特人将家安在巴林,每天往返沙特上班。在巴林人看来,“法赫德国王大桥”不仅连接了巴林和沙特,也打开了他们驱车进入约旦、黎巴嫩、叙利亚等海湾国家的边界。

文章来源:http://xing.cntgol.com/hwlh/2013/0226/170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