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发现之旅文化历史社会 民俗史话:行走千年茶马古道

民俗史话:行走千年茶马古道

  国家旅游地理2月27日讯  记者在四川绵阳市平武虎牙藏族乡采访时,发现马帮这种古老的交通运输方式,依然在昔日的茶马古道上活跃着。“叮当……叮当……”一串串清脆悠扬的马铃声,带我们走近平武虎牙藏族乡深山的马帮。

  


现代牧马人行走在千年古道上,延续古老的运输方式。

  

  将深山赶马之路走到底
 

  “只要我们虎牙乡还有公路没到的地方,家乡发展就需要我们。马能到达很多汽车与摩托车不能到达的地方,而且马还好养,马以吃草为主,给它们喂点玉米都算是‘加餐’了。”采访中,白满扎嘿一边吆喝着马,一边笑着说。当天,白满扎嘿正为山里一家农户运送春耕所需的种子和化肥。险峻而狭窄的山径上,行人走路都异常困难,但这一匹匹精壮的健马,不仅行走自如,背上还驮着三四百斤重的物资。
 

  今年22岁的白满扎嘿是虎牙乡上游村人,他没读多少书就到成都打工做装修,但收入有限。看到家中父辈都曾以赶马为生,4年前,他也返乡加入马帮队伍,到现在家里共有6匹马。“5·12”大地震那天,白满扎嘿正用马把肉和菜驮到山上,运给挖药的工人。白满扎嘿回忆,当时不知咋回事就站不稳了,耳畔传来的是野鸡乱叫的声音。
 

  白满扎嘿说:“赶马人虽辛苦,但马儿在海拔3000多米高的深山里负重而行,更加不容易。山上没路,穿树林时,最担心马蹄钩住树根,一不小心,可能就把马给摔死。马很通人性,有时货物驮得重了,马会心烦和乱蹦乱跳,我就让马儿歇歇。马返回家时,没驮东西,会跑得快,那是马高兴了。天气好时,马也会高兴得发狂,和人一样。”
 

  白满扎嘿介绍,虎牙当地流传着一句话:“人坐河坝,地在山上。”说的是好多人家的地都在大山里,这样一来,家家户户都需要用马来驮物品。现在赶马人做活的地方不少,比如在交通不便的山村、山顶上,要给那里的输电线钢架地基运送水泥石子。就算那里公路修通了,在雨季也容易垮岩,因此路断了仍需马。
 

  2011年,白满扎嘿娶妻成家,感觉日子更有奔头了。他说:“有活时,赶马上山要一天,下山也要一天。于是晚上就住岩窝,饿了啃几口干粮,回家后休息两天。家里面,媳妇把生活安排得好好的。”
#p#副标题#e#

  发表诗歌的现代牧马人
 

  今年41岁的袁长平,是平武虎牙藏族乡虎凤村人。袁长平和妻子何英赶着家里的15匹马,不仅供养起在南充读大学的大女儿,在成都读中专的小女儿,还在去年修起了占地130多平方米的4层新楼房。





藏族乡马帮运输的货物,为山区灾后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站在袁长平家的马棚前,他告诉记者:“随着经济发展,交通越来越发达,赶马这种谋生方式,会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袁长平认为,虎牙风光很美,目前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今后,他和妻子打算办一个家庭旅馆,为游客服务。正在给马喂料的何英说:“赶马人吃不好,睡不好,凌晨2点就出门,晚上住山洞,要到第三天才能回来。”
 

  袁长平自称是个文学爱好者,他16岁时写的诗就在报纸上发表过。袁长平表示,赶马的乐趣很多。这几年来,他除了帮山里老百姓驮运生活物资,还常帮穿越虎牙大峡谷的“驴友”驮运帐篷、当向导。
 

  “2011年国庆节,一群‘驴友’来虎牙探险,我和马儿就是他们的向导。”袁长平打开家里的电脑,登上了网名为“哪咤”的QQ空间,给记者翻看这几年来他和马儿当“驴友”向导的照片。他高兴地说:“这些照片都是‘驴友们’给我们拍摄的。”
 

  马驹领衔深山“马帮”
 

  袁长平介绍,他自从过了几年赶马的生活后,家里现在已经有了15匹马,大多是从松藩和平武古城等地买的。其中名叫“白杏”的马是领头马,还有混血的“羊岩马”,大都是比较珍贵的“名马”。
 

  “我家还有9匹马在后山偏桥湾坡上养着,我不让它们乱跑,就算跑,它们最终也会跑回我家里,俗语说‘老马识途’嘛。”袁长平说。采访结束时,袁长平还把他的名片送给了记者,他说:“欢迎你们带人来虎牙骑马旅游探险,来时就住在我家里,我这个‘虎牙通’可是个优秀的向导哟!”
 

  虎牙藏族乡乡长何春梅介绍说,虎牙地处松潘——平武线上,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九寨、黄龙的茶马古道。虎牙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马帮,在汽车无法行走的大山深处,以帮山里人驮运肥料、土豆、玉米等为生。特别是‘5·12’大地震后,马帮运输队还要把沙石、水泥等各种建材运送到每一个村寨,为山区灾后重建、山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章来源:http://faxian.cntgol.com/wenhua/2013/0227/172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