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原创速递 [聚焦文化遗产]当文化邂逅“创意”(图)

[聚焦文化遗产]当文化邂逅“创意”(图)

   

 

  国家旅游地理 浙江衢州5月3日讯 (记者 蓝晨 通讯员 张磊)

  3320个展位,近7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来自国内25个省市以及埃及、加拿大、保加利亚、匈牙利、韩国、马来西亚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1332家企业。4月27日至30日,由文化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在浙江义乌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衢州市共有36家企业参加了此次文博会,迎接了来自境内外9万名采购商的光临。
 

  一年一次的义乌文博会,这已经是第八届了。作为国家级文化展会,往年的义乌文博会侧重于文化产品的展示,而此次文博会则更注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与经济结合,当中的桥梁是什么?也许“文创”是一条最好的路子。
 

  江山展区展示当地的非遗文化
 

  当非遗邂逅“创意”
 

  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统技艺都是文博会上的亮点。今年也不例外,玉雕名绣、剪纸绘画、酿酒工艺等将观众拉回到过去,可以细细品味古老而又精致的中华艺术。
 

  从现场看来,衢州的展位上人气还是比较热的,作为国家级非遗的江山婺剧表演和省级非遗的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在展会上大展拳脚,喷香的麻饼味合着活色生香的表演,成为现场最吸睛的亮点。据了解,目前我市共有各级非遗名录625个,此次参展的非遗文化仅是其中的不到5个。
 

  在此次文博会上,各地非遗摊位是使出浑身解数,通过各种创新来解读和延伸自己的非遗艺术。
 

  在台州馆内,从艺33年的台州刺绣第三代传承人林霞,通过一针一线的手工绣,将作为省级非遗的台绣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绣出一件件精美而时尚的旗袍、丝巾等艺术品,获得了现场许多国内外客商的啧啧称赞。
 

  据介绍,台绣是台州当地一种延续了百年的传统技艺,从清代开始的刁、包、绕发展到抽、拉、镶、贴等200多种工针,并逐步形成了当地的独特风格。多年来,非遗传承人们将台绣这一民间艺术推向多样化, 在绣衣设计上不仅有美术造型基础和雕平绣图案设计,还兼有服装款式设计的技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非遗传承人林霞不仅自主开创了“台绣”品牌、还创办了台绣刺绣研究所、台州艺术馆等,时尚而又传统的台绣服饰、包包,哪怕一件普通的绣衣,售价都要上千元。
 

  另外,作为浙江省非遗项目的蓝印花布此次也成为了“旅游小镇”乌镇最好的代名词。一张张充满浓郁江南风味的蓝印花布经过细线的垂吊,变成蓝色的水波浪形,取名为“乌镇印象”。
 

  在文博会现场,用蓝印花布做的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钥匙包便陡然有了江南风韵;覆上蓝底白花,一本正经的护照夹也生生透出了水乡的灵动,以蓝印花布为主要材料制作的商品系列从钥匙包、名片夹到护照夹、团扇,无一不是人们生活中的常用之物。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当仅仅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化符号,至少,本是江南水乡生活一部分的蓝印花布,经由创意设计,完全可以融入今天。
 

  来自景宁畲族自治县的蓝延兰带来了现场编织畲族彩带。蓝延兰说,畲族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能和现代旅游相结合,她带领一批具有织锦技术的畲族妇女,组织她们用传统的织锦技术手工织造畲族彩带,既为畲族妇女们提供了增加经济收入的渠道,又使古老的畲族织锦技术得以流传并走向市场。如今,畲族织锦彩带已经成为当地特有的旅游产品,受到很多外地游客的欢迎。
 

  非遗给人的印象是古老的,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其实,如果加以开发,非遗完全可以变成“文化+创意=市场无限”的典范。
 

  几年前,《衢州晚报》记者就在衢州的非遗展览会上发现,将非遗文化通过创新的手段制作出来的文化商品就广受市场关注,一种名为“非遗魔方”的玩具,上面标注了衢州6个县市区的非遗代表作,既可玩又有看头。许多市民想买却被告知,这一批经过设计的“非遗魔方”,是为了这非遗展览专门找人设计、义乌一家厂商生产的。当时只定制了2000只,在展览的当天全部免费赠送给了看展览的市民,作为这一次非遗展览的纪念品。
 

  许多市民建议,这样有创意的设计,完全可以多生产些,不仅仅作为一次非遗的纪念品,可以成为整个衢州的旅游纪念品。

#p#分页标题#e#


  如今衢州拥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25个,包括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传统医药等门类,但是目前将非遗文化与市场接轨的文化产品却少之又少。如果能将非遗文化用创意的手段来开发一系列新的民俗商品和旅游产品,将带来无限的市场前景。
 

  当传统艺术邂逅“创意”
 

  在此次文博会上,衢州展馆有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影画”,引起了许多外地客商的关注,特别是对中国传统书法感兴趣的中东客商。
 

  “这是一种什么艺术形式?没有见过,很有味道!”目前在义乌做书画艺术收藏和交易的迪拜人本·阿勒马克图姆在衢州馆里来回走了几次后向周围的人询问。
 

  据了解,这种影画是现代数码技术与传统书画艺术相互融合后的新型视觉艺术,以宣纸为媒,影像在先,画意在后,书法补之。影画并不是画出来的,而是由复制技术和手工创作共同完成的。影画的主体部分与油画、版画、国画等有些相像,似影非影、似画非画;它的题跋借鉴了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但有所发展,除了中国汉字、诗词之外。还可以借用世界上任何文字进行题跋,如日文、英文、法文、阿拉伯文等;它的装裱形式既可以是中式的立轴,也可以是西式的镜框。
 

  2011年9月22日,在北京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两幅影画作品“嘉义石猴”与“江郎山风景”分别以9.5万元与10.3万元的价格成交。
 

  拍卖市场的成功,坚定了艺术家做大做强自创的“影画”这一新型文化产业的信心。“这只是最原始的影画,”艺术家表示,“希望有一批创作家通过二度创作,使传统艺术和现代高科技艺术达到完美融合,用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全方位展示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此次文博会上,柯城区沟溪乡余东农民文化创作协会在“衢州馆”展位上吸引了许多义乌客商前来洽谈。
 

  63岁的民间绘画艺术师郑根良现场作的农民画展出不到一个上午就被客商买走。“看来反映三农的地方特色农民画还是有市场的,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余东农民画的市场,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创作协会会长郑利民说,余东农民画最大的特色是色彩浓郁,地方气息强。
 

  近些年来,余东农民画开发出了装裱农民画、工艺小屏风、台面画、镜框画等各类农民画产品。余东农民画家们将画好的农民画通过印刷,复制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作,并制作成工艺小屏风,除了一开始向不同厂家定做原材料外,之后所有的拼接、喷漆、包装等工序,全都由他们手工操作完成。“我们现在的农民画工艺品,制作工艺尚处最初级阶段,形象点讲,就是家庭作坊式的,以后还需要不断创新工艺,才能更好地对接市场。”面对余东农民画目前的现状,郑利民表示。
 

  这次文博会上,有不少义乌当地的客商希望能坐下来洽谈一下,看看能否将农民画经过创新后,做成更精致一些、生活气息更浓一些的文化产品。“我们也很希望能引进文化创意公司进行合作,提高农民画及其衍生品的艺术水平,将农民画这一乡土文化发扬光大。”郑利民说。
 

  据了解,今年4月下旬,我市出台了《衢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和奖励办法细则》,将大力发展衢州的文化产业,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摆在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细则》中就大力推进文创产业发展,支持原创文化创意项目的研发,对经认定的重点原创文化创意项目,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无偿资助,配套资助等方式,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研发资金,对文化创意企业申报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获得市级以上资助的,给予1:1配套补助。(衢州日报)

文章来源:http://www.cntgol.com/Announcement/2013/0504/193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