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地理荟萃 河南项城袁寨古民居 身处繁华中的清末民初古建筑

河南项城袁寨古民居 身处繁华中的清末民初古建筑

 

中组院落腰楼正立面

 

  国家旅游地理 河南周口5月28日讯(记者 张燕 文/图)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周口市共有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就有袁寨古民居(含行宫)。5月14日下午,记者与市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行来到该“国保”所在地项城市。
 

  袁寨古民居位于项城市东南12公里王明口镇的袁寨(自然村)。记者一行走进院落,看到古建筑在草木的映衬下略显沧桑。据当地的工作人员介绍,袁寨古民居清同治二年(1863年)始建,民国初年告竣,历时60余年。它自东而西依次建筑东组院落、中组院落和西组院落。每组院落各三进院。东组院落有5个天井院,中组院落有3个天井院,西组院落有9个天井院,整体建筑群由17个天井院落组成。它们共占地面积50余亩,住宅楼瓦房计66座(266间)。由于1976年前,拆墙寨修项沈公路,拆楼瓦房改造项城县粮库。现保存住宅楼房有13座,计72间。
 

  走进院落,记者看到里面还陈列着许多官服等清代的物件,虽然华丽已逝,但是它们的存在已俨然在诉说一段历史。
 

  从袁寨古民居出来,记者一行又来到项城市水寨镇南大街的袁世凯行宫。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袁世凯行宫建于1907年,1917年落成。该处坐西向东,中轴线建筑为三进天井院,北侧与南侧配楼,使整体建筑群鸟瞰成一“福”字型,以底层计楼瓦房99间,建筑占地7200平方米。其布局按“五行”而定,“兑”位楼房高大为主,“艮”位开大门,属五行相生,阴阳相抱之宅。左右二院落已与1982年城镇规划中扒掉,大门楼在修南大街中拆除。现存中组院落之中、后二节天井院,是整个建筑的核心部分,分别由垂花门、客厅、左右厢房、主楼等个体建筑组成,现已全部修葺一新。
 

  虽说建筑部分被损毁,但是它的古老的身影还是被人所发现。1977年文物普查发现袁寨古民居为清末古建筑群。1980年周口地区文物普查把袁寨古民居及袁世凯行宫列为文物保护对象。
 

  为了保护起这些古建筑,1982年由项城县人民政府公布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袁氏旧居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袁世凯行宫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随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发现袁寨古民居(含行宫)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研究价值等。
 

  1858年,项城邻县捻军四起,为避捻军,袁氏家族奠基人袁甲三(钦差大臣漕运总督)以巨资购买明末石氏庄园,在此建寨筑堡,以御捻军。历时四年,工程甫就。其总占地面积270亩,建有兵营、学校、花园、住宅等。其中住宅占地面积50余亩,楼瓦房500余间。设计布局,由外向内深掘三道寨河,第二道寨河内,砖砌方形寨墙,四角各耸一座两层炮楼,寨墙四周各墙垛分置一门土炮。外寨河内,设东西寨门,门外木制吊桥高悬;内寨河环绕住宅防卫森严;是中国清末一座建造典型的“防御寨堡”,而同类建筑却保存极为稀少。
 

  而在袁氏家族中,袁世凯最为著名。他从一个满清武卒步步擢升,直至民国大总统,又君主立宪称帝。史学家大多立于局外,评判他臭名昭著。但也有相当部分学者,立足历史观和时代背景,认为评判历史人物应以其对推动社会发展、对社会及民族所做的贡献为标准,却无疑认为他朝鲜平叛、小站练兵、废除科举、建立警察、推行新政、结束满清、给封建社会划句号是功不可灭。双方己见,最后历史会予公论。因此,历史学者多往袁氏旧居以觅新的研究素材。
 

  而袁世凯行宫是由袁世凯的同族堂弟、当时著名的实业家袁世钧出资,在明末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重建、添建的。行宫原名“帅府”,后易名“行宫”。两区建筑均特点鲜明,为研究建筑史之重要实物。
 

  据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的介绍,近年来项城市文物部门对袁寨古民居(含行宫)保护和管理仍在不断加强,并先后划定了保护范围,树立了保护标志、界桩,避免了人为破坏。对于文物建筑本体和周围环境,聘请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实测、研究和设计,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逐渐恢复其原貌。同时,结合当地交通便利等各方面的优势,将文物保护、展示、旅游三者结合起来使用的办法,并联合项城市内道南顿故城、袁氏旧居、袁世凯行宫文化三点一线的策略,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周口晚报

  

文章来源:http://www.cntgol.com/huicui/2013/0528/197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