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原创速递 广西南宁:市民近距离体验本土非遗(图)

广西南宁:市民近距离体验本土非遗(图)

  体验团成员学习壮族刺绣的热情很高。 莫俊 摄
 

  国家旅游地理 广西南宁6月2日讯(记者莫俊)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指导下,或跟着哼唱邕剧、粤剧,或飞针走线,学做壮族刺绣、手工布偶渡河公……6月1日,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体验活动在解放路新会书院举行,100位体验团成员看邕剧、粤剧,听专家赏析,学壮族刺绣、做手工布偶,近距离体验本土非遗。
 

  6月8日是中国文化遗产日,南宁市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宣传推广本土文化遗产的活动,此次体验非遗活动就是今年推广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由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和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并借助高校力量——广西师范学院部分师生策划并参与执行。主办方从自愿报名参加的市民中选拔出100位“非遗之旅”体验团成员。
 

  记者在现场看到,体验活动一开始,体验团成员就自发参加感兴趣的项目,认真地学习起来。在体验活动中,4位艺人倾尽所能,手把手地传授技艺,对体验者可谓有求必应。
 

  壮族刺绣传承人蓝淋和林育安带来了20套绣圈、绣布和色彩丰富的棉线,不出两分钟便被体验团成员分抢一空,由于体验团成员太多、太热情,林育安不得不拿着一个扩音器,教大家如何套绣圈、下针、走线,并不时到成员身边进行指点。
 

  记者在现场还看到一位来自广西大学的男生小黄,他和女伴们认真地琢磨着如何走针。身处一群女性之中学习女红,小黄表现得十分自然,他告诉记者:兴趣是不分男女的。
 

  与此同时,非遗传承人黄福连带来了三大袋渡河公样品,吸引了体验团成员的目光。大家将她团团围住,一边欣赏渡河公,一边询问制作工艺。黄福连耐心地把制作渡河公的材料分发给大家,并仔细讲解制作流程:“我们先做头,然后做身子,再用彩带把身子扎起来……”。黄福连表示,渡河公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但她有信心在一天之内初步教会大家。
 

  据了解,在6月1日参与体验活动的100位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其中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才4岁多,占较大比重的是20至30岁的年轻人,大家都是抱着寻找和了解南宁文化之根的心态来参加活动的。
 

  “会说南宁白话不一定看得懂粤剧,就像你会说普通话,你看得懂京剧吗?”南宁市民刘先生如是说。虽然他从小在南宁长大,但对粤剧、邕剧了解甚少,因此这次特地来报名体验。与老师上一课后,他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可能是有方言基础,或是多年受到本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上手很快啊。我觉得粤剧、邕剧非常有趣,是南宁文化之根。”/南宁日报

文章来源:http://www.cntgol.com/Announcement/2013/0602/197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