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原创速递 河南博爱:清化竹扇 期待焕发新光彩(图)

河南博爱:清化竹扇 期待焕发新光彩(图)

  开栏的话: 悠久的历史为我市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以技艺为核心的传统美术类或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在历史上便自然地与市场相互依存。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许多非遗项目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淹没于商海。那么,这些传统技艺如今是否还存在?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如今又在做些什么?能否让这些技艺重新步入市场轨道,并使自己的生存空间得到扩展?在中国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特推出《印象山阳·濒临消逝的瑰宝》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刘栋梁向记者展示竹扇制作工艺。 

    


 刘栋梁向记者展示竹扇制作工艺。 

    


 刘栋梁向记者展示竹扇制作工艺。 

    


 

 刘栋梁保存的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

    


刘栋梁保存的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

 

    


刘栋梁保存的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

 

    


谈起如何使清化竹扇重新焕发光彩这一话题,刘栋梁拿着自己制作的如意头扇骨陷入了沉思。

 

  
清化竹扇制作工艺如何传承?看到孙子对竹扇兴趣浓厚,刘栋梁露出了笑容。

 

   


由于生意不景气,刘栋梁的生产厂房里十分冷清。

  

由于生意不景气,刘栋梁的生产厂房里十分冷清。


  国家旅游地理 河南焦作6月5日讯(记者 杨 铭) 竹扇,古时曾被广为应用,文人墨客手持竹扇的情景随处可见。谁曾想到几千年后的今天,竹扇正渐渐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作为清化竹扇制作工艺的传承人,50岁的刘栋梁一家独守着这门几近失传的手艺,默默地居住在侯山村。
 

  刘栋梁制作的清化竹扇在2009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起清化竹扇,我们也感到很无奈。如今村里做扇子的就剩下我们一家了。”聊起祖祖辈辈的手艺,刘栋梁哽咽了。
 

  刘栋梁所居住的侯山村坐落在素有“北方小江南”之称的博爱县。自古以来,这里竹林密布。这也是清化竹扇能在博爱发展、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清化竹扇起源于明末清初,包括竹雕扇、双青竹皮扇、单面绢扇、双面绢扇、油纸扇、宣纸书画扇等多个品种。鼎盛时期,当地制扇作坊有100多家,几乎家家竹刀响,户户做折扇。改革开放后,随着制扇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折扇涌现出许多新品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侯山村刘栋梁制作的塑料彩印扇面折扇,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现如今,由于制扇利润低和没有很好的销路,大多数制扇人转行,只有刘栋梁一家始终坚持生产折扇。
 

  “我父亲坚持了下来,我也就跟这扇子过一辈子啦!”刘栋梁缓缓地诉说起他与清化竹扇结缘的经过。
 

  刘栋梁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一直对制作竹扇情有独钟。上小学时,他便掌握了制作竹扇的技巧,从精选竹子到穿竹、成型、打磨、开线,他无一不通。高中毕业后,他开始跟父亲一起做竹扇。
 

  1986年,侯山村大队建起了制扇厂,刘栋梁被选为厂长。又过了两年,刘栋梁自己建起了厂房,开始单干。然而,当时加工的竹扇多为低端产品,观赏性不强,只是为了实用。“生意最好的时候是1994年和1995年,当时一年可卖出500万把扇子。可是好景不长,随着电风扇、空调的迅速普及,厂里的业绩不断下滑。后来,一些朋友来给我帮忙,不仅不好意思拿我给的工钱,还劝我早点放弃。不仅如此,现在连我的儿子也不想学做扇子了。”刘栋梁说,“但我总觉得,祖宗传下的工艺并不差,之所以扇子销路越来越窄,是因为我们并没吃透市场,没有把竹扇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开发出来。”
 

  2006年以来,刘栋梁经多方考察和研究,认为要想让清化竹扇再次迎来辉煌,只有从其观赏性上下功夫。于是,2011年,他多方选材,精心制作了一套竹扇,参加了第六届中国竹文化节,并获得了金奖。这个奖的获得给刘栋梁增添了信心,他相信,朝这条路走下去,做竹扇精加工,一定不会错。可是,如何让竹扇加工形成产业化?资金又从何处来?面对这些问题,刘栋梁再次陷入沉思。/ 据焦作日报

文章来源:http://www.cntgol.com/Announcement/2013/0605/198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