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荟萃 台词“不说人话” 镜头“王家卫化”央视纪录片京剧被批要彩
台词“不说人话” 镜头“王家卫化”央视纪录片京剧被批要彩



纪录片《京剧》的海报。
国家旅游地理 6月14日讯 大陆央视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纪录片力作《京剧》,共8集,近日已全部播完。这部筹备与拍摄历时两年的纪录片在播出后引起了戏迷的广泛关注,但得到的反馈却未如预期。从第一集引起的京剧与昆曲之争开始,不断有观众指出该纪录片细节不够专业,文艺化的镜头和台词则被指责“形式大于内容”,有“要彩”之嫌(京剧专用术语,指演员在台上不顾剧情以卖弄技巧博得喝彩的做法)。
作为国粹艺术的京剧,此前并无一部描述其发展史的纪录片,《京剧》的出现填补了这个空白。
很多普通观众表示,这部纪录片确实有普及京剧文化的作用,他们在看完此片后对京剧多了兴趣和了解,但不少戏迷却持相反态度:如果一部纪录片拍得并不科学和客观,那么其带来的危害或许比没有它还来得更大。
【纪录片不是这么拍的】
早在《京剧》播出前,观众就对这部纪录片满怀期待。在6月3日播出当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一条推荐微博被网民转发达2万多次,这种关注度对于以国粹京剧为题的纪录片来说,难能可贵。然而,节目中的一些纰漏也引起了专家、京剧爱好者和广大网民的关注,比如将作家朱自清与周作人的照片排错,称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为四大须生之一等。
这是王家卫?
综合广州《羊城晚报》、北京《京华时报》报道,纪录片《京剧》的一大特点便是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慢镜头。第一集开场便是武生慢慢摔地的镜头,月光下画面精美得连身体接触地面那一瞬间的颤抖都展现无遗。后面的多集中在身着戏装的京剧演员在各种美轮美奂的场所亮相——空荡荡的长城、空荡荡的戏台、空荡荡的雪地、空荡荡的小巷……有网民吐槽:“这片是香港导演王家卫拍的吧?”还有网民指出,既是纪录片,那理应尽力寻找历史资料来用,“再不济也应场景重现,别尽搞些文艺片镜头”。
这是诗朗诵?
不少看过该片的网民反映,《京剧》不说“人话”。解说词多为长句,且极尽文字之复杂和奢华,简直就像诗朗诵。有一段,《京剧》用一长串的名词来形容京剧在清朝末年的状况:“光荣与梦想,得意与失落,灿烂与辉煌……”还有,“当所有的繁华已成过往,所有的热闹归于沉寂,关于京剧,关于那些将自己的精魂映射在舞台之上的戏梦人生……”这样的抒情句子,加上刻意搭配的当年老百姓遥望紫禁城的镜头,网民直呼受不了,“越听越起鸡皮疙瘩”。
这是蒙太奇?
《京剧》十分讲究镜头和剪辑的艺术美感,但有时却缺乏严谨的逻辑。比如,片子一会说到京剧第一次在海外演出的盛况,一会又提到京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又突然说起中国戏曲学院里珍藏的那套京剧戏服……网民表示,看这片子有一种“坐时光机”的感觉,“飞得挺爽,就是落不到地”。压轴的第八集也被人吐槽:“开头就来了段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大师的坐立雕鞍传将令,没想到直到全片演完,只字没提裘盛戎啊,太坑爹了!”
【京剧史不是这么拍的】
人物以偏概全
跟京剧相关的名人太多,《京剧》着重选择了一些角儿来描述,如大众熟悉的梅兰芳。但是,戏迷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指出:“怎么不提京剧鼻祖余三胜呢?讲谭派的太多。北京人的面孔渗在片子里。”还有人指出,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瑶卿、陈德林、张二奎……太多应被载入这部纪录片的人物却被一笔带过或索性忽略。
不够系统全面
对于戏迷来说,他们最不能忍受之处在于这部片子其实跟京剧本身并无太紧密的关系,着重于更为讨巧的“讲古”。有一集讲到梅兰芳,解说津津乐道于“梅大王”唱一场戏赚多少大洋,“一次买一栋四合院没问题”,反而对于梅兰芳的艺术成就仅以“梅式唱腔最接近中国美学的至高境界——天人合一”这样的吹捧之语简单带过。网民“鼓曲铿锵”讽刺道:“这是一部神仙般的作品,它让你从历史、文学、美学、宗教、政治、经济、民情、市井各个不同角度欣赏京剧,唯独不会让你从唱念做打的角度去看戏。”
常识错误过多
《京剧》第一集将京剧和昆曲设立为对立关系,不专业的说法使得纪录片刚开播就遭到不少京剧迷乃至昆曲迷的抗议。
不仅如此,片子更被网民吐槽为“每集都有常识错误”,网民纷纷向剧组隔空喊话,“徽班和汉调的关系根本没说清楚”,“引述周作人评论京剧的文章,出现的头像是朱自清”,“编剧根本就不懂京剧的起源”,“程长庚在宫中得赏顶戴纯属民间戏说”,“京剧诞生年份从未有定论”,“《赤壁之战》跟《群英会》混淆”……错误过多,有“误导观众”之嫌。
对于观众、网民们提出的意见,该片总导演蒋樾坦言:“片中犯了一些常识性的低级错误,有些我自己都不能原谅。”他透露,发现错误后找到中国戏曲学院的钮镖教授把关,对文稿重新修改。修改版的8集纪录片《京剧》将于15日晚22时在央视纪录片频道重播。/ 据侨报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cntgol.com/huicui/2013/0615/199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