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原创速递 [地理文化]广东梅州:天圆地方德馨堂

[地理文化]广东梅州:天圆地方德馨堂

  国家旅游地理 广东梅州6月17日讯(记者 李晨翀)掠过圩市的喧嚣,来到梅州市南口镇桥乡村,你不经意间便会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山下逶迤延伸的屋宇如蛟龙蛰伏,清澈池塘和苍郁竹树将它们逐个包围,形成小小部落;村落整体参差起伏、疏密有致的格局,自然而和谐。
 

  南口镇侨乡村是梅州客属地区中,围屋建筑保持最完整、规模最集中、最富有特色的古村落。在这片方圆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有98座保存完好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客家围屋,它们错落有致,依山而建。其中,既包括杠式楼、堂横屋、椭圆围、围龙屋、八角楼,还包括中西合璧式围楼等。难怪,这座小小的村庄会被专家、记者、作家、游客称为“客家围屋的博物馆”。
 

  在侨乡村众多独具客家特色的围屋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客家围龙屋。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及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也是在世界客都梅州存量最大的民居。
 

  走在弯弯的古村道上,你无法想象几百年来,侨乡村的村民如何建起那么多的经典之作。
 

  在这些古朴典雅的客家围龙屋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德馨堂。6月6日上午,万里寻踪客家路汴梁晚报特别报道组走进了这座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客家围龙屋,一睹它迷人的风姿。
 

  德馨堂坐南朝北,依山而建。站在德馨堂前,记者首先感受到的是眼前这个巨大的半圆形“城堡”恢宏壮观的气势。走进去,细细观察,我们发现,德馨堂是一座两堂四横两围龙建筑,房间布局为通廊结构,整座围屋布局严谨规范,建筑造型独特,屋内雕龙画凤,装饰讲究精美,环境幽雅。它利用斜坡,前低后高建“花头”围龙。前有长方形禾坪,禾坪下有长方形绿化地,门前有一半月形池塘,屋后有一座果园,栽种岭南佳果。
 

  至今仍在这座围龙屋中居住的桥乡村村干部孙友平介绍说,围龙屋中间为堂横屋,前有月池,后有围龙,天圆地方,浑然一体。围龙屋传承中原汉族文化,脉络清晰,“耕读传家”、“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在它的建筑结构中有具体的呈现。德馨堂就是一座典型的两层围龙屋,它的外围与内围相通。屋内还有‘之’字形下水道,管道相互连接将水汇聚在天井,再由天井的排水道排出,设计极为科学。德馨堂共有66间房、8厅,占地面积为436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980平方米。
 

  身为德馨堂的第五代传人,谈起修建这座围龙屋的先祖潘立斋,孙友平颇为自豪。据她介绍,潘立斋是潘氏家族的第十四代祖,他是全村第一个“下南洋”闯荡的——1875年,21岁的潘立斋只身前往印尼。“游龙出海、山客过番”,发迹后的潘立斋成为印尼侨领,回乡修建了德馨堂。孙友平骄傲地告诉我们,她的太公潘立斋还是当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华侨领袖,他曾与著名抗日志士、爱国诗人丘逢甲结下深厚的友谊。1907年8月,潘立斋率领一批南洋子弟返回祖国,建立新学,夜宿于香港的万通安记商店,适逢丘逢甲下榻于该店,两人一见如故,秉烛夜谈。梅县客家的乡音,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怀念,由于潘立斋开创了华侨子弟归国就学的先例,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丘逢甲即兴写下了“祖国归航率岛民,养成豪杰共维新,他年编入文明史,此是当年领袖人”这首小诗,以示赞许。
 

  听完德馨堂建造者、侨乡村客家人杰出代表潘立斋的故事,记者的内心充满了敬意。走出德馨堂,踏上归途,望着不远处一座座散落在田地间的围龙屋,记者不禁感慨:客自中原,家在梅州。昨天的围龙屋,一围、两围、三围……世世代代哺育呵护着中原后裔;今天的围龙屋,一座、两座、三座……张开双臂,敞开胸怀,迎接拥抱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汴梁晚报

文章来源:http://www.cntgol.com/Announcement/2013/0617/199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