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地理荟萃 海南三亚:神奇“纸”“墨”展现落笔洞书写文化(图)

海南三亚:神奇“纸”“墨”展现落笔洞书写文化(图)

  落笔峰

  民间收藏“石枕”

  各种落笔洞天然砚台

  书画大师李公涛用落笔洞石头纸书写的书画作品

  国家旅游地理 海南三亚7月7日讯(文/见习记者 曾凡容 记者 邓金培 图/见习记者 袁永东) 通过年代测定,落笔洞遗存的时间距今约为一万年,被公认为海南文明的发祥地。落笔洞地区民俗文化多样,热带风光旖旎,在人文和地理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近日,记者前往落笔洞,了解落笔洞诸多文化里的书写文化。
 

  穿行于野草灌木中,听鸟鸣声,感受越来越近的落笔峰。驻足山前,观其岩壁,更是形态万千,像马、似猴、又似虎。当地村民说,你如果找出十二生肖,此峰便会立刻坍塌,出现真经。所以至今也没有人找全十二生肖。
 

  走进洞里,微风阵阵,清凉无比。看着这个一万年前祖先生活过的地方,想着它的石头可以磨墨写字,石头上的纸可以用于书画,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落笔洞里有一种石头会变“魔术”:岩石打磨后自出墨汁,石头上长出纸可用来写字。
 

  将清水倒入一块凹形的石头上,再用石头在凹形石头上不停研磨,一段时间后就能自动出墨,拿毛笔蘸墨后便能在纸上写字。日前,在海南落笔洞岭河文化协会,会长杨波为记者演示了这神奇的一幕,这块能出墨的龙虎砚便是由出自落笔洞地区的石头做成的。
 

  说起落笔洞,或许你知道它是三亚市的八景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你不知道的是,落笔洞还有着自己的书写文化。
 

  一个致力于“拾捡”落笔洞文化的协会
 

  海南落笔洞岭河文化协会是一群对落笔洞遗址感兴趣,致力于保护、修复落笔洞文化的人所组织创建的。会长杨波告诉记者,现有成员50余名,数年间他们奔走在落笔洞周边的村庄,从当地村民手中收购落笔洞的民间遗物,如今协会已经收藏落笔洞的民间遗物800多件,包含了很多造型奇特的石头。
 

  杨波本是河南人,上世纪60年代来到海南当兵,他与落笔洞结缘始于一位要好的战友林子皇,林的家乡是三亚落笔洞旁边红花村。当时,林给杨波讲了很多关于落笔洞的神奇的传说,催长了其对落笔洞的向往。
 

  1992年,杨波第一次来的落笔洞。他从远处遥看整座兀立于一个小盆地之中的落笔峰时,觉察到山峰形势奇特,远望像一位披甲戴盔的将军,骑着一匹骏马,威风凛凛地驰骋在原野之上,有着雄姿英发、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我当时就被这座山峰征服了,觉得它有灵气。”回想当年,杨波意犹未尽,他说自己驻足于山前,顺着山崖往上看去,那些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的灌木、老树,在风中摇曳,掀起一层一层的绿浪,非常漂亮,自此爱上落笔洞。
 

  彼时亦是落笔洞最“风光”的时期,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落笔洞进来了两次考察发觉:先后发掘了9枚人牙化石,还有其他众多的石制品、骨制品,以及华南虎、豹等动物化石。通过年代测定,落笔洞遗存的时间距今约为一万年。这一发掘使海南岛最早有人类活动的时间,比之前所确定的至少提前了四五千年。
 

  这时的杨波在海南省福利社工作,忙于工作的他对于落笔洞的研究没有更多的进展,直到他认识云大强。
 

  一块可以磨出墨汁的石头砚台
 

  来到落笔洞,远远地就能看见洞口右上方“落笔洞”三个刚劲的描红大字,走近一点还能看见三个大字左侧写有“维山云从龙”,右侧写有“至元癸未”几个小字。
 

  众所周知,落笔洞之所以声名远播,部分还得归功于云从龙的命名和题诗。史料记载,云从龙是元朝皇帝忽必烈派往海南的第一任军政最高长官,他一生战功显赫,先后被元朝廷封为“宣武将军”、“昭勇大将军”和“征南大将军”,人称“三将军”。据专家考证,云从龙的落笔洞题刻是他在至元二十年(1283年)为父丁忧期间所写。云从龙去世后,其后代一支留在海南文昌,一支在广东南海,还有一支去了东南亚,现在都是当地颇有影响的大姓。
 

  云从龙的第23代子孙云大强就是留在海南文昌的一族。一次偶然的聚会,出于对落笔洞的共同关注,两人结为好友。云大强告诉了杨波关于落笔洞的很多“秘密”,包括洞里的石头能够做成砚台磨墨写字。他还从祖辈那里听说,当年先祖云从龙就是拿落笔洞的石头磨出墨汁后题“落笔洞”这三个字。
 

  杨波告诉记者,在得知落笔洞岭河文化协会是致力于保护落笔洞的组织后,云大强捐出了家传的天然龙虎砚。记者看到,这方砚台属于碳质玉,呈灰黑色,还没有经过打磨和雕刻,是天然形成的一方像虎头的砚台。这些年,协会从当地村民手中收购了几百件能够磨出墨汁的石头,但都属于观赏性质,没有开发设计成砚台。等到落笔洞的史前文化博物馆建成后,协会会把这些藏品捐给博物馆。
 

  记者了解到,落笔峰整个山体由石灰岩构成。它坐落在一个小盆地之中,四周都非常开阔,只有它孤独地、峥嵘而冷峻地屹立在天空下。在落笔峰的绿色中,有一种坚硬的冷色透出,那是落笔峰的岩石峭壁。岩石呈灰黑色,有些地方是竖形黑色条纹,就像墨汁泼在岩石上留下的痕迹,而整座落笔峰就像一方巨大的砚台,这种现状在下雨后尤其明显。
 

  落笔峰有很多石灰岩溶洞,有的深不可测,有的洞洞相连,像迷宫一样。在落笔峰南面的山脚下就是落笔洞。据了解,洞口高约12米,宽9米,深18米,洞顶逐渐升高约至22米,洞内面积月110平方米。在洞内,周围的岩石随手一摸,都是黑色的,就像墨汁浸在手上一般。
 

  杨波介绍说,协会把收购来的石头命名为天涯玉砚,并拿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去检验,确认该砚产于海南三亚,其砚石材生长于山下20米深的水中,石性细润,石色墨黑,而且用任何硬物研磨,即刻自动出墨,无需使用墨汁或者墨柱。
 

  一张由石头上长出的天然纸
 

  落笔洞的神奇不仅是石头能够磨出墨汁写字,而且石头上还可以长出用于书写的天然纸。落笔洞岭河文化协会保留了一幅著名书画大师李公涛先生用落笔洞石头纸书写的书画作品。纸呈黄褐色,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是直接从石头上取下来的,摸上去薄而粗糙。
 

  “这种纸的生长对周围的环境要求非常高,一定要在干净、流速慢的水里才能生长,这也是落笔洞的神奇所在。”
 

  杨波曾把这种纸拿到中国制浆造纸工业研究院去检验,发现落笔洞天然纸的主要无机物成分为碳酸盐类及硅酸盐类物质,有机成分为蛋白类、苔藓类及硅藻类物质,天然纸为自然形成,可用于书画。
 

  落笔洞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记得,洞内有两根倒悬的石钟乳,常年有水在石尖间歇性滴落,像两支刚沾满墨汁的毛笔,正在往下滴落墨汁。《正德琼台志》有言:“入其中,有二石,形如悬笔,笔尖水滴不断。”很多人都认为这就是落笔洞名字的由来。
 

  但是云从龙在命名落笔洞的时候,或许还有另外的意思。石头可以磨墨写字,石头上的纸可以用于书画,这种书写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杨波认为,这些是落笔洞书写文化的实证。
 

  落笔洞书写文化未来在何方
 

  从远处望去,落笔峰像一片绿的海洋。山脚下多野草、灌木,风一吹,摇曳出层层绿浪,蔓延成连绵的绿。这里的绿,让人的心也跟着温软了。
 

  顺着山崖往上可以看到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的灌木、老树。岩石缝中土壤很少,蓄水差,它们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经历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风雨。这里的绿,让人的心也跟着沧桑了。
 

  穿行于野草灌木中,听鸟鸣声,感受越来越近的落笔峰。驻足山前,观其岩壁,更是形态万千,像马、似猴、又似虎。当地村民说,你如果找出十二生肖,此峰便会立刻坍塌,出现真经。所以至今也没有人找全十二生肖。
 

  走进洞里,微风阵阵,清凉无比。看着这个一万年前祖先生活过的地方,想着它的石头可以磨墨写字,石头上的纸可以用于书画,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三亚市旅游总体规划》对落笔洞发展的定位是:以生态保护为根本,建设成为具有综合集成意义的生态健康、休闲中心和历史文化旅游胜地。有人说,落笔洞遗址开发利用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那么,落笔洞的书写文化又将走向何方?
 

  在对落笔洞的关注和保护上,民间力量一直在行动。对此,三亚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蒙绪彦认为,民间这种热心保护落笔洞文化的组织对落笔洞的保护工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他提出,通过多次修改,文产办编制的《落笔洞保护性规划》已经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
 

  蒙绪彦说,目前,政府已经在落笔洞遗址派有专门的人员守护,在整个落笔峰外围也圈好了铁丝网,防止对落笔洞的破坏。未来,还将实行更详细的保护开发措施。/三亚晨报

文章来源:http://www.cntgol.com/huicui/2013/0707/203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