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地理荟萃 细数那些渐行渐远的天津渔家民俗(图)

细数那些渐行渐远的天津渔家民俗(图)

  

  滨海渔民在捻船。
 

  滨海新区靠泊的渔船

 

  国家旅游地理 天津5月16日讯(记者 刘长海 文/图) 汉沽飞镲,最早起源于渔家出海作业活动,被学者誉为天津传统渔家文化的一个鲜明符号。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曾经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渔业文化的渔村陆续搬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渔村的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但它多年孕育的这些传统渔业文化却不应被人们忘记,更需要我们的记录、珍藏。记者走进滨海新区北部汉沽海边的渔村,与曾经的渔民一起品味饱蘸海水咸味且渐行渐远的渔家民俗……
 

  再难听到的渔家号子
 

  渔歌唱晚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是一种很美的画面。过去,勤劳勇敢的汉沽渔民在艰苦的生活中创作了许多渔歌,现在流传下来的已经成为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69岁的赵加岑当了四十多年的渔民,也是如今在蔡家堡村里能找到的唯一还会唱传统渔家号子的老人。“我年轻的时候在船上,渔家号子是必不可少的,打鱼时,号子一喊起来,那劲头就像把大家拧成了一股绳,二三十个人的力气能顶上百人。直到上世纪80年代渔业机械化普及后才渐渐少了。”赵加岑说。
 

  过去渔家人的生活很辛苦,劳动过程完全依靠人力完成。为了最大限度地使用劳动力,缓解枯燥乏味的劳动压力,在不同的劳动场景下创作了多种不同格调的劳动号子。《打蓬(帆)号子》是在扬帆的时候唱的号子;《捯(拉)网号子》是在起网的时候唱的号子;《拉船号子》是把渔船拉下水或是把船拉上岸时唱起的号子;《搬吊号子》是修船时需要把船侧立起来唱的号子……这些渔家号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巧妙地按照各种劳动过程的轻重缓急,用声乐节奏的变化来协调大家的劳动动作,起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目的。而歌词更是在劳动中即兴而来,诙谐幽默,歌声优美,令号子更有魅力。
 

  如今,能听到的词曲共唱的渔家号子只剩下《捯(拉)网号子》一首。这种号子起源于一种叫打网的劳动,近似于现代的围网和拖网,是由两条船来完成的,起网的时候劳动强度很大,需要两船人同心协力把渔网拉上来。据了解,这种《捯(拉)网号子》还有另一种功能,按声乐节奏分成长号、坐号、把号,从号子的节奏快慢和歌词中,别的渔船能了解到渔网离母船的距离,及早避让。
 

  “渔家号子不仅起到了协调劳动节奏、振奋劳动精神的作用,还是渔家人宣泄情感释放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也成为生活劳动智慧的结晶。”赵加岑说。
 

  除夕夜“升纸”习俗或将谢幕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蔡家堡渔村,祖祖辈辈都是靠海吃饭,渔民笃信佛神,供奉观世音菩萨,俗称“护海娘娘”,逢年过节上供烧香祈求保佑。蔡家堡的渔家至今完整地保留着渤海湾渔家最传统的祭祀活动。每年除夕夜,他们都会在船上洒酒、放鞭炮、载歌载舞。这项仪式俗称为“升纸”。据村里的老人们说,“升纸”在蔡家堡已经流传了很久。
 

  “我第一次参加‘升纸’,是18岁那年的除夕。”今年49岁的蔡家堡渔民、滨海渔家民俗文化研究者刘翠波介绍说,“升纸”一词,在关于汉沽历史的典籍中对其注解为:除夕,早起全家人更换新衣。入夜,正房门边挂灯,贴起新灶王像,
 

  然后熬五更。神话传说中,当年姜子牙封神忘了自己,这天夜里诸神到位,姜子牙没去处,便去看守天灯。他的老婆是扫帚星,挨门串户找他回家过年。人们怕扫帚星闯进自己家里不吉利,便放上芝麻秸。三更天升大纸,就是全家烧神码,由家里的主要男子跪拜,祈祷一年平安,然后全家煮水饺吃,各种忌讳、禁例儿从这天早上开始。蔡家堡的渔家人就是按照这一传统,在这一夜举行“升纸”仪式,祈祷来年海上捕鱼的平安与丰收。
 

  刘翠波说,今年除夕夜,晚上10点钟吃过年夜饭后,他带着酒和鞭炮从家里出来,向海边停船的地方出发。这时,码头上已经陆陆续续来了好多同村的养船人。找到了自家的船后,他拿起一瓶白酒,从船头洒到船尾,再点燃鞭炮,从船头到船尾做着捞鱼的动作,嘴里念叨着“一网银,二网金,三网捞个聚宝盆。”旁边各家渔船的鞭炮也陆续响起来了,礼花、蹿天猴带着五彩的光焰在空中闪耀,浓浓的酒香和火药味弥漫开来,场面非常热烈。
 

  “自从我开始上船打鱼,年年‘升纸’就没有少过。随着旅游文化的兴起,这一独特的渔家文化也吸引了很多游人来这里拍下很多精彩的照片。”刘翠波说,随着蔡家堡村整体移居,也许今年的“升纸”就是这个古老渔村的谢幕表演,不知道明年还有没有机会了。刘翠波眼底闪烁着无尽的留恋和不舍。
 

  渔家忌讳成茶余饭后笑谈
 

  “忌讳是人们在繁重的劳动、危险的环境、难以预测的灾害面前恐惧心理的表现。由此,在长期恶劣环境中生存的渔家人,忌讳尤为繁多,也成为渔家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刘翠波说。
 

  过去,生活在海边的渔民,“风帆”的帆字不能说,并且任何与“翻”谐音的字都不能说出来。风帆称“大篷”,帆影称“篷花”,风帆改变受风力角度称“滑艢”,睡觉翻身称“滑身”,烙饼翻面称“滑个儿”……另外,船上的任何器皿绝对不能倒着放。这些都源于过去气象预报条件落后,渔家人穷船破,海上安全生产得不到保障,常有船翻人亡的悲剧发生。
 

  刘翠波说,渔家许多忌讳多是针对女人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歧视。人们把遇到的烦心事、倒霉事的祸因归咎到女人身上。那时,渔家男人出海打鱼时,老婆三天之内不能回娘家,怕她带走财运;嫁出去的姑娘三天内不能回门,怕她们踩走财运;出海前三天,夫妻不能行房事,怕有霉运上身;另外,女人不能上船,尤其是怀了孕的女人。
 

  此外,在许多忌讳中,包含着渔家人在靠天吃饭的环境中,对“龙王爷”的敬畏。过去,渔民织补渔网不能用红线,网坠不能用铜做,有“红网铜脚网尽龙子龙孙”的说法;渔网有了窟窿,不能说窟只能说窿,这不只是窟窿有欠缺之意,还有窟与苦谐音,窿与龙谐音,因此有“苦了谁也不能苦了龙王爷”的说法。
 

  “类似的渔家忌讳还有很多,有的封建迷信色彩严重。”刘翠波说,现在,渔家人改变了恶劣的生产环境,生活富足,很多忌讳也逐渐淡化和消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记者手记
 

  渔家文化是滨海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散落于渤海岸边的大小渔村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海滩、海鲜、渔船、渔歌、民俗、民风等,无不成为滨海新区渔家文化的缩影。如何传承、弘扬渔家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可喜的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挖掘整理渔家文化。蔡家堡村渔民刘翠波经过多年努力,先后出版了《渔民笔下的渔家事》、《蔡家堡记忆》两部著作,留下珍贵的文史资料。
 

  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会员李瑞林已经搞了十余年汉沽民俗文化研究,并出版了《汉沽乡土轶闻》一书,记录了当地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近年来天津的快速发展,汉沽蔡家堡始终是天津沿海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区域。”提到渔家文化的传承问题,李瑞林的脸上露出一丝焦虑:“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到天津特色渔业文化的保留和发扬中来,因为它们才是真正属于这个地方最原汁原味的特色文化。”/今晚报

文章来源:http://www.cntgol.com/huicui/2014/0516/215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