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秘境探踪古今在线考古发现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迎来历史发展机遇期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迎来历史发展机遇期
杨柳依依,碧水如练。 一艘游船从远处驶来,运载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河边的步道上,戴着耳机跑步的年轻人不时经过,旁边的小店里,传来人们聊天交谈时伴随的爽朗笑声。这是大运河最南端杭州段两岸的寻常一天。 大运河2500多年来孕育着两岸的人民不曾间断,创造了辉煌而古老的运河文明,而如今大运河在新时代的历史机遇下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强化顶层设计为大运河保驾护航 大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时期。隋唐时形成以洛阳为中心的“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元以后形成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历史上的大运河包括十余个河段,总长度约3166公里,不可移动文物1200余处,其中位于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内的1079处。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 2014年6月22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涉及58个遗产点,27条河道,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 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出台《规划纲要》,强化顶层设计,推进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对于打造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都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张廷皓说,《规划纲要》深入挖掘和丰富了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准确把握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这一基本属性和特征,概括了大运河文化的基本内涵。《规划纲要》的实施,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贯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全过程,不但使大运河的生命由此得以延续,还必将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作出更大的历史贡献。 张廷皓认为,《规划纲要》提出的一系列可行的基础性措施, 可谓牵住了“牛鼻子”。他表示,《规划纲要》从功能出发合理划分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细化并及时公布大运河遗产和关联资源的保护区划。做出了持续推进考古发掘和相关领域专题研究,完善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综合认知,全面落实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监测工作,建立健全大运河保护的法规体系的要求。 “深入认识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是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逻辑起点。”《规划纲要》编制起草小组副组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说,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必将进一步激活大运河文化基因密码,为中华文化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多措并举共同守护大运河 2017年以来,国家文物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配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完成《规划纲要》,启动文化遗产专项规划编制;开展《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实施情况评估,全面调研8省、直辖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状况,加大涉及大运河的开发建设项目审核力度,督促各地进一步改善大运河保护状况。 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大运河推选为2018年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状况三个优秀案例之一,认为中国政府的探索和实践对各国遗产保护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河中游船驶过,两岸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白墙黛瓦的民居掩映其中,空中的鸟儿展翅飞过。杭州大运河申遗成功5周年明信片设计征集活动获奖作品《运河千年熙》,构图饱满,色彩活泼浓郁,画面元素丰富的将具有时代气息的大运河新风貌表现得十分充分。 大运河是“活态”文化遗产,济宁以南河段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水利功能,而大运河沿线地区也是广大民众的家园,是孕育、滋养、展现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基。大运河贯穿南北,孕育了多种文化形态,各地根据自身优势,正通过多种方式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 2018年3月,《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和《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审议通过,北京市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相关建设工作。 2017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陆续批准了杭州市、嘉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绍兴市保护立法工作也已启动。浙江的实践为国家层面开展专项立法进行了有益尝试,积累了丰富经验。 2019年5月,江苏扬州举办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大运河沿线16市的16艘花船集中亮相巡游,呈现火树银花不夜天,尽展千年运河的独特魅力。扬州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博览会期间,落户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行奠基仪式。据了解,(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中国建设的第一个大运河博物馆,对于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处于京杭大运河中段,北通京畿,南达江浙,在元明清三朝一直是沟通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经济中心的交通大动脉。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持续推进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盛景象在枣庄台儿庄成为现实。 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 一河通古今,一脉传千年。 大运河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沿线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大运河也面临着遗产保护压力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空间挤占严重、合作机制亟待加强等问题和困难。 5月24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二十三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12位委员、专家学者围绕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沿线地区古镇古村保护、文化与旅游融合、促进运河文明中外交流等建言资政。一些委员认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艰巨繁重的系统工程,要树立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核心是妥善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关系。要坚持以文化为主线和灵魂,首要任务是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发掘、保护和展示,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入融合。 #p#分页标题#e#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座谈会上说,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突出的问题主要还是理念方面的问题,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在经济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以牺牲保护来促进开发建设的现象。为此,国家文物局已经启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编制,并正在积极宣传、呼吁启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通过规划和立法为大运河“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保障。同时,最近几年国家文物局持续加大了对涉及大运河的违规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尤其是对地方政府法人违法行为的处理力度很大,并针对西沽南等尚未列为文保单位的大运河遗产保护问题,专门致函地方政府要求对其实施整体保护。 面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遇到的困难,曾多次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地调研的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依靠文物单一部门很难解决,应当加强文物、水利、运输等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协调,共同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宝贵文化遗产。” 2018年11月,国家文物局举办2018年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培训班,旨在指导大运河沿线各省市提升大运河保护理念,分享保护管理经验和案例,进一步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按照《规划纲要》的统一部署,国家文物局下一步将重点开展四项工作。一是宣传大运河保护理念,指导各地深入学习《规划纲要》,在工作过程中切实保护群众利益,鼓励民众参与,使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二是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开展涉及大运河违法违规案件专项督察,督促各地把大运河沿线革命旧址、工业遗产、水利遗产等近现代遗产纳入保护视野。三是探索遗产“活起来”途径,指导各地探索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文化线路、遗产廊道等文化公园建设模式,鼓励各地探索传统民居、近现代遗产等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模式。四是推动大运河文化走出去,积极争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开展合作,进一步宣传、推介大运河遗产价值文化内涵和保护案例,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推广“中国经验”。(李瑞) |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fam.cntgol.com/gjzx/2019/0528/2241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