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秘境探踪古今在线考古发现 良渚遗址同时进入“三省三市”高中新编数学、历史教材

良渚遗址同时进入“三省三市”高中新编数学、历史教材

  昨天是开学第一天,从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传来消息:昨起新启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全国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上,对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用整页的篇幅进行了阐述。

  与此同时,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的《高一数学》和《历史》(中外历史纲要)高中版中,也都加入了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描述。这两个版本的高中新编数学、历史教材,目前已经在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海南“三省三市”使用,预计在2022年,会在全国各个城市推广使用。

  这代表着,全国的中学生们,今后在课堂上就能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起源了,而“杭州市余杭区”这个地方,也将伴随着良渚古城遗址进入教科书被更多人认识。

  教科书里的良渚遗址

  先来看昨天起新启用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这本教材一共99页,良渚遗址出现在第13页,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拓展”里。

  教材上写着: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再看《高一数学》,在第四章的“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里向大家发问:良渚古城存在时期为公元前3300年-前2500年,你知道考古学家在测定遗址年代时用了什么数学知识吗?

  答案就是“指数函数”。

  在这本教材第149和150页里,还出了一道与良渚古城遗址相关的数学题——请大家根据良渚古城水利系统中,一条水坝的建筑材料(草裹泥)上提取的草茎遗存检测出来的碳14的残留量,来推断水坝大概是什么年代建成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辑李海东介绍说,大多数人印象里的数学,可能就是做题,是比较枯燥的,但实际上,数学并不是这样,它除了讲数学的知识,也要介绍背景和应用,这也是数学这门学科的文化和教育价值所在。

  《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中则介绍,良渚文化等考古迹象表明,此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把良渚遗址写进教科书

  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

  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发布会,标志着良渚古城遗址这项历时14年的重大研究成果公开发表。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3届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两件大事,说明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已经被国内外学术界和国际社会所公认,从而为良渚古城遗址写进教科书、良渚古城遗址改写中国历史奠定了学术基础。

  良渚古城遗址入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课题组的两位专家曾给教育部教材局写过一封信。

  北京大学教授赵辉在信里写道:

  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所获得的大量材料充分证明,五千多年前的良渚社会,已经具备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以及高效的社会动员、组织能力,当时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雕刻在玉器显著位置上的“神人兽面”纹像在整个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分布各地都有发现,形态极为一致,说明业已形成了整合整个良渚社会的意识形态。

  这些考古发现和研究证明,在距今5300-4300年间,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一个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早期国家,成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源头之一。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也在信函里强调: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课题研究成果显示,八十多年来的考古研究已充分证明,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是存续于距今5300-4300年的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区域性国家的中心,这一研究结论得到了国内外主流学术权威的认可。

  此次把良渚遗址写进教科书,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展示真实全面的古代中国。

文章来源:http://fam.cntgol.com/gjzx/2019/0903/2316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