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快递地理视野 世界水日 | 应对气候变化的水科行动
世界水日 | 应对气候变化的水科行动
网络综合 2020年04月06日 17:36
今天,是联合国第二十八个“世界水日”,主题为“水与气候变化”,呼吁将水资源摆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首要位置,警示极端天气事件正使水资源变得更加稀缺、不可预测,并面临更严重的污染,强调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干净、清洁的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重申人类需要安全和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
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三届“中国水周”,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倡导人人参与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通过安全和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保障江河安澜、河湖健康,建设美丽中国。
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日子里,“小水滴”带您走近中国水科院,探讨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思考如何从水资源的角度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
“单靠各种适应措施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和挑战,人类还需要从根本上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化的发生,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此为人类社会可持续的长久之策。
要减缓气候变化,就要从根本上减少导致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释放到大气层中的碳元素,这就要研发和应用各种减排、碳汇和固碳等技术和措施。”
“水电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在减少化石燃料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截至2018年,全球水力年发电量为4.2 TWh,每年为全球减少了4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全球每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0%。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2019年底,我国水电发电装机容量3.6亿千瓦,占非化石能源总装机的42.9%,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水科院承担了国内几乎所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任务,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p#分页标题#e#
解决了三峡、二滩、小湾等近百项工程的枢纽布置与泄洪消能难题;
创建了高边坡稳定分析理论和方法,创建了大型土工离心模拟实验室,完成了众多水电工程的试验任务; 长期从事水库诱发地震、地震动输入、结构动力响应、材料动态特性、水工结构抗震等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 主编了中国第一本《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完成了三峡、小湾、溪洛渡等一系列特高坝的抗震安全研究; 创建了大体积混凝土温控理论与分析方法,提出了拱坝优化方法并研发了通用程序,建立了高混凝土坝结构安全关键技术体系,大量研究成果纳入规范并应用于三峡、锦屏一级等上百余座高坝工程; 研发了大量新型止水、防渗、水工结构材料和新施工工艺,推出了GB系列止水产品、环氧修补材料、混凝土特种外加剂等新产品,广泛应用于工程新建及除险加固;
自主研发的H9000计算机监控系统在三峡、溪洛渡、向家坝和巴西伊利亚等国内外300多座水电站及抽水蓄能电站、梯级调度中成功应用。 △ iP9000智能一体化平台应用于三峡电站中央控制
△ 大坝仿真计算软件系统SAPTIS应用于溪洛渡工程
“除水电减排之外,森林、草原、海洋、湖泊、湿地都是重要的吸收和固化二氧化碳、调节气候的自然资源。中国水科院的专家们通过理论创新和技术研发为这些碳汇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编制了《水生态修复技术导则》,提出了适合中国河湖特征的河湖健康指标体系与标准,已在黄河干流、淮河干流、松花江干流等36个河湖水体开展了评估工作。
△ 北京市河流健康评价
#p#分页标题#e#开展了内陆湖泊水盐平衡模拟方法构建及生态响应研究,针对我国内陆湖泊水量减少、盐度升高的现象,构建了耦合水盐平衡数学模型,以世界三大螺旋藻自然生长湖泊为研究对象,科学确定了适宜螺旋藻生长的湖泊水量与盐度阈值。
在草场保护方面,通过整合新能源、自动化和输配水技术,研发出太阳能光伏牧场供水成套系统,解决了分散式游牧居民人畜饮用供水问题,大幅提高了草场的生产力,减缓了草地退化,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为减少污水处理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国水科院的专家们研发了生物慢滤集中式供水设施和分散式供水装置、生物慢滤水处理设备和自动粗滤——精滤水处理设备,并在甘肃、湖北、贵州、福建等农村地区进行了农村微污染水质处理示范应用,在减少农村水污染的同时,也通过自然生物的处理方法减少了污水处理产生的温室气体。”
“水土保持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和促进植被恢复进而增强碳汇的重要手段,也是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基础条件。中国水科院长期致力于泥沙和水土保持研究,对流域土壤侵蚀、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的动力学机制、水保措施减水减沙力学机理、水保措施治理对河流系统演化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深入研究了三峡水库泥沙输移规律、水沙调控措施、下游河道冲淤演变趋势及江湖关系,黄河调水调沙体系、下游河道及滩区治理,淮河综合治理措施等,为江河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p#分页标题#e#
阐明了水力、风力作用下的土壤侵蚀动力过程与调控机制,研发了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与技术,形成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重点研究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河湖水沙变化机理及变化过程,开展了水土流失机理与过程预报、水土保持试验观测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等研究。持续开展我国不同侵蚀类型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示范,形成了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东北黑土区、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区和南方红壤区治理技术等。
“看到中国水科院的专家们为我们水滴家族和人类社会做了那么多有意义的工作,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尽管气候变化的影响挑战犹在,但我相信人类对于水与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和实践探索将不断深入,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建设幸福河流、追求美好生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脚步将永不停歇!”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news.cntgol.com/dlsy/2020/0406/2445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