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快递地理视野 建设生态福地,践行绿色发展——江苏天福国家湿地公园
建设生态福地,践行绿色发展——江苏天福国家湿地公园
江苏天福国家湿地公园
江苏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花桥经济开发区最北部,规划总面积779.54公顷,由河流、沼泽、林地、池塘、人工湖和稻田等组成,湿地面积495.94公顷,湿地率63.62%25。2012年,成立省级湿地公园,2013年,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2018年6月,完成国家湿地公园验收评估。
天福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和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着较高的保护利用和科研宣教价值。近年来,获得昆山市科普教育基地、苏州市科普教育基地、苏州市土地科普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亚洲国际湿地网络。
天福湿地保护与利用
1.实施保护修复
湿地公园建设前,由于城市发展,沿沪大道、沪宁城际、京沪高铁、沪通铁路相继从园区内穿行而过,原本完整的生态环境支离破碎,保护与修复势在必行。
2012年,实施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湿地修复坚持保护与恢复相结合,保护生态过程与生态组分并重,维持湿地原始生态特征等原则,突出农耕湿地生态系统这一重点和特色。开展了水源与水质保护、水岸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动植物生境保护,以及水系整理、生态岛屿构建、植被系统恢复、鸟类栖息地等5大工程项目。
科学合理的湿地保护与修复,使湿地公园内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水的质量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丰富多样。据统计,与改造前相比,湿地面积增加了170.34公顷,湿地率从41.77%25增加到63.62%25,湿地保护率达66.47%25;维管束植物增加了314种,共549种;鸟类增加149种,共200种。其中,底栖类增加一种,共15种;哺乳类增加1种,共9种;鱼类增加9种,共35种。此外,调查到昆虫类325种,两栖爬行类16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7种,如苏铁、野大豆、榧树等。国家Ⅱ级保护鸟类22种,如红隼、短耳號、小杓鹬、白脸琵鹭、蓑羽鹤和凤头鹰等。
2.开展自然教育
在科学修复的基础上,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将积累的大量研究成果转化为公众体验课程,以“湿地生态、有机生产、水乡生活”的“三生理念”为指导思想开展科普宣教工作,充分发挥湿地文化功能。其中,“湿地生态”是湿地环境的资源基础,“有机生产”和“水乡生活”是江南农耕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公园开展湿地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
通过利用废旧设施的改造,形成了主题鲜明而特色多样的宣教场所。主要包括大树教室、湿地文化宣教园、观鸟屋、湿地科普体验园和规划建设陈列馆。与政府、学校、企业、社区、媒体等部门密切合作,加强湿地保护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全面展现天福湿地的农耕湿地文化,提高对湿地保护与农业生产和谐发展的新认识。天福湿地自然学校成立以来,累计开发各类课程17套,面向20+社区,13所学校,7个企业开展近500场次科普宣教活动,涵盖8000余人。承办各类培训班20余期,为全国400余家湿地公园专业人才培训服务,成为苏州及全国生态环境教育人才培训的基地,获得国家林业部门和业界的广泛赞誉。
3.加强科研监测
天福国家湿地公园设有实验室并配置专业的水文、水质、动植物监测与分析设备及科研监测数据分析设备。建立较为完备的科研监测档案室,将科研规划、科研合同、科研论文、科研记录等资料及时整理归档,形成技术档案库。
根据制定的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定期开展相关的监测调查,密切观察湿地水质等级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指标、植物种群数量、动物种群数量,特别是水鸟种群数及主要水鸟种群数量进行及时调查统计。立足生态本底条件,推进农田减量化,缩减设施农业面积,推进肥药双减工作,从源头上减少水质污染。园区设有84个生态监测点。根据连续数据监测,在大气质量方面,PM2.5负氧离子等指标趋于稳定,整体空气质量良好;在水环境质量方面,氨氮整体达到II类水标准,COD整体达到III类水标准,流出公园的水体基本优于流入公园的水体,对区域空气和水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明显的“生态绿肾”作用。
4.共享绿意空间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特色优美的人文景观,为百姓提供了休闲、娱乐和旅游活动空间。目前,湿地公园较成熟的景点有桥苑、湿地和田园风光、天福三桥、生态采摘等。通过园内丰富多彩的生态观赏和体验游等活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的生活福祉,扩大了湿地科教宣传,促进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也促进了旅游景点布局的合理化和旅游者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提高。
湿地公园开园以来,年游客量约为10万人次。湿地游对周边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提升和推动作用,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科学合理利用等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news.cntgol.com/dlsy/2020/0622/2465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