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资讯快递地理视野 云南师宗:竹基人难已割舍的铸造情(图)

云南师宗:竹基人难已割舍的铸造情(图)

国家旅游地理云南曲靖8月13日讯(王吉聪 撰文摄影)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竹基镇不仅出了名人窦垿而闻名,他题写的岳阳楼长联名贯古今。同样,竹基的铸造、锻造业也历史悠长,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竹基人用勤劳和智慧为百姓创造着田地中耕作的农具、家庭生活用具。

竹基镇距师宗县城有20公里左右,走进竹基便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这大概与在乾隆年间选拔贡生获省试第一名的窦晟、清代名士窦垿等有关。除此而外,走在村庄里,不时就能听到阵阵鼓风机的嗡嗡声,这里是“铸造之乡”,一个乡镇铸锅、铸炉、铸犁、铸铧的就有20多家。

阮玉亮经营着一个小型铸造厂,他主要生产着农村烤烟烤房用的炉条、用牛耕地的犁头、犁铧,还有一些其它农具产品。从他祖辈开始便有着铸造手艺,到他这一辈大致是第五代。他家共有五弟兄,从小就跟着父亲学手艺,后来三个兄弟各自办起小厂,但这些年随着农具用量越来越小,他的两个哥哥的厂便都关停了。

阮玉亮说:“自己曾经也动过几次关的念头,因为需求量逐年减少,效益越来越低。但干了这么多年,也有些不舍,只要有需求就想做下去,平时村里有四五个村民跟他做,也能养家糊口。”

想起小时候的日子,阮玉亮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幸福,那些年没有电,他们家铸犁头烧铁水全靠用风箱将煤火拉得旺旺的才能熔化,那时候的风扇很大,拉起来费力,还得有技巧。

阮玉亮说:“我们家就数我二哥阮玉华最会拉风箱,他力气大,有方法,别的人拉风箱拉杆推进去时火焰是大的,拉出来时火焰就下去了,他自己有套独特的步伐,推进拉出火焰都大,我们一直都没学会,后来,村子里架了电,我们买了鼓风机,一下子省事多了。”

刘老友开着一个铸造厂,他从18岁开始做铁锅,做了30多年,他没有经历过拉风箱烧铁水的的年代,他的厂规模也要大得多,村里有好几十个工人跟着他干,火炉、铁锅销往云贵川等地,销量和效益都不错。

村民陈老四曾经是个代课教师,十多年前辞职到刘老友的厂里负责做模子,现在每个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他说:“就在门口干事,每周还放假休息一天,农活也误不了,我们一天天地与泥巴、铁水打交道,做出感情了,也不想外出去打工。”

竹基村委会一名干部说:“我们竹基铸造业的发展与电有着很大关系,现在电力足,接电又方便,自然能长期发展下去。”

老板刘老友也说出心里话:“我们在高温下工作,最怕停电,我用着上百个电扇还有几十台鼓风机,只要停电时间一长,炉子里的铁水凝固,一次就要损失上千元,不过这种事在十多年前我也只碰到过一次。”

从九十年代起,为确保竹基的炼铁炉不熄火,电力企业先后三次对他们进行了线路、设备升级改造和增容,电力人用实际行动将竹基的炼铁炉烧得更旺,助力着竹基铸造生意火红,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出锅瞬间。

出锅瞬间。

车间里装满了电风扇。

车间里装满了电风扇。

充足稳定的电力催化着炉中的铁水。

充足稳定的电力催化着炉中的铁水。

等待发往各地的成品铁锅。

等待发往各地的成品铁锅。

电力工人进厂开展安全用电宣传。

电力工人进厂开展安全用电宣传。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电力上门服务,宣传电价政策。

电力上门服务,宣传电价政策。

高温下的铸锅工人用自己发明改造的设备生产。

高温下的铸锅工人用自己发明改造的设备生产。

高温下口渴的刘正春老师傅直接提着茶壶喝起了水。

高温下口渴的刘正春老师傅直接提着茶壶喝起了水。

工人正在生产烤火炉。

工人正在生产烤火炉。

工人正在制作光滑的铁锅模子。

工人正在制作光滑的铁锅模子。

将铁水倒进模子。

将铁水倒进模子。

供电员工定期走进工厂帮助做一些用电检查。

供电员工定期走进工厂帮助做一些用电检查。

捞出铁水中的杂质。

捞出铁水中的杂质。

劳动着,快乐着。

劳动着,快乐着。

忙碌的生产车间。

忙碌的生产车间。

生产中的工人。

生产中的工人。

女工正在清洗模子。

女工正在清洗模子。

在鼓风机的吹送下,工人正对产品洒水降温。

在鼓风机的吹送下,工人正对产品洒水降温。

铸造走进了电时代,开关一按,一口铁锅便生产出来。

铸造走进了电时代,开关一按,一口铁锅便生产出来。

文章来源:http://news.cntgol.com/dlsy/2020/0813/2475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