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资讯快递地理视野 云南华宁有座“擎天玉柱”文笔塔(图)

云南华宁有座“擎天玉柱”文笔塔(图)

 


华宁文笔塔被当地人誉为“擎天玉柱”。

 

华宁,明清时期称宁州,历史悠久。这里,虽然没有广袤的地域和繁华的市镇,但历史上却名人辈出。这里,虽然没有极致的风光,却在岁月的轮转中,磨砺出了历史悠长的独特风物,文笔塔便是其中的代表。

祈盼金榜题名的聚会之所

文笔塔位于华宁县城东南五公里的文笔山。这里距离县城并不远,只不过要一睹它的真容,则需要穿过狭长且有些许陡峭的山间小径,沿着向上延伸的石阶攀爬,拾级而上。远处,一座七层白色高塔在繁茂植被的遮挡下时隐时现。这便是华宁人熟悉的文笔塔。

文笔塔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被当地人誉为“擎天玉柱”。古时造此塔的初衷,其实也就是为了在点缀本地风光的同时,培植文峰,寓意让华宁多出人才。

关于文笔塔的建造,华宁当地有这样一个说法。据传,很久以前,宁州境内山川秀美,一位姓张的道士来到宁州后,环顾周围群山发现,东南有座奇特的山峰,远远望去,嘴尖、腰长、尾宽,高而险,形如笔。于是,便不由自主地感慨道:“笔头指向宁州坝,坝中就是一幅画。上天巨笔赐宁州,骚客文人遍天下。如若峰顶再建塔,风调雨顺天不塌。”

思量之后,张道士将自己所见所感写入信中,交给知县。知县看后,带人对张道士所说的山峰进行实地查看,之后,决定请建塔师傅、能工巧匠在此建塔,塔的造型、用料由张道士筹备。数月后,塔建好了,高七级,逐层收紧,四方留孔,且用青石垒成,无须装饰,古朴典雅。其后,人们又请当地进士刘大绅亲笔题书“玉笋凌霄”,镌刻于塔上。

至此,建成的文笔塔更有了“培文脉、开民智、出人才”的寓意,成了众多学子祈盼金榜题名、登临聚会之所。同时,也吸引了宁州境内不少文人墨客前来烧香许愿,为当时宁州境内一大人文景观,被视为当地文脉的象征。当地人陈红源对华宁人文历史颇为了解,他说:“在清代,来文笔塔祈愿的人络绎不绝。除华宁当地的读书人外,江川、通海、建水等地周边的学子也会来到这里焚香祈盼高中。”

找回刘大绅的题字

建好的文笔塔,经过多年的风霜洗礼后,最终毁于清道光年间。

文笔塔的消失,并没有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将它从记忆中抹去,而是心心念念地希望将它重现,以昭示后人。时间来到2013年,距离文笔塔始建之时已过去200多年的时间,在多方努力下,文笔塔恢复重建工程破土动工,并于2014年完成了恢复重建工作。建成后的文笔塔塔基直径约16米,塔高20多米,呈七级八面,逐级递减,塔身以青石构筑,青瓦飞檐,煞是雄伟壮观。刘大绅亲笔题书“玉笋凌霄”条石也得以寻回,寻回后的条石因有破损,“玉笋凌霄”四字仅剩下其中两个,于是人们依据刘大绅书法特点,对其进行了复原,并将它呈现于新塔之上。

陈红源回忆道:“刻有刘大绅手迹的条石,在1958年当地修文笔山水库时被放进涵洞。后来,通过当地老人的介绍指引,最终在涵洞口找到了它。可惜的是,条石有破损,刘大绅的落款和题写年份也不见了。”

站在重建的文笔塔下环顾四周,远处风物气象万千。新的文笔塔在传承当地历史文化的同时,不仅成了华宁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当地知名的游览景点。每当假日或闲暇之时,人们便会来到这里,登临环顾,并在青山环抱中,感知华宁文脉的延续和风物的变迁。(记者 顾世丹 文/图)

文章来源:http://news.cntgol.com/dlsy/2020/0821/2477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