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地理荟萃 贵州毕节金沙:探访清池——一个地方一片茶叶一群茶人(图)

贵州毕节金沙:探访清池——一个地方一片茶叶一群茶人(图)

位于毕节市东北边的金沙县是贵州省经济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之一,是毕节市唯一一个非贫困县。

金沙县位于赤水河上游,酒文化源远流长。赤水河畔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宜人的气候赋予了“金沙回沙酒”得天独厚的天然品质。金沙回沙酒,有着纯正的茅台工艺技术,是贵州老八大名酒之一。

好山好水出好茶

不只有酒,金沙还有茶。

酒和茶都是赤水河给予金沙人民的天然馈赠。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记载:“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茶经》记载的播州,也指今天的金沙至清池一带。

“要了解金沙的贡茶文化,得去清池镇。”金沙县融媒体中心总编室主任李朝举说。

清池镇,距金沙县城60公里,位于赤水河上游的鱼塘河畔,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如今,在清池镇,仍可看到曾盛极一时的江西会馆、鱼塘河古道。

鱼塘河南岸摩岩上题有斗大的四个大字“川黔义渡”,虽因风雨侵蚀,仍依稀可见。顺着南岸往上500米外,有三块碑,此碑是川黔两省的州府长官饬令竖立的,碑上有州晓谕:“黔西州正堂加六级和叙永直录军粮府事坐补潼洲下堂加五级”字样,有阴刻印章“贡茶碑”,先后立于嘉庆、同治、光绪年间,因此地方百姓称为“三块碑”,地名也叫“三块碑”,官方称为“义渡碑”,民间流传为贡茶碑,“贡茶碑”名字来自于嘉庆年间所立的一块“功德碑”上刻“清池茶”,渡船经古蔺出川,畅销各地,远近年购,惜产少耳,清水塘茶,声名遐迩,年年岁南,惜产少耳!

清池茶

清池茶是金沙县著名土特产之一,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泡”等特征。清池茶发现和作为贡茶,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清池镇中心完小教师罗成仲,因其对当地历史如数家珍,成了清池镇镇史研究者。他告诉记者,据《大定府志》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当时的宣慰土司奢香夫人前往南京朝拜朱元璋,大批优质的清池茶叶通过茶马古道向朝廷进贡。

清池古道

罗成仲说,民间还流传着清池茶贡另一种说法,清嘉庆年间,清池的一名考生罗源清将清池茶带到京城,机缘巧合被主考官发现,并将此茶敬献皇上,皇上饮茶后神清气爽,龙心大悦,随即下旨封清池茶为“贡茶”,并特准予清池地方“以茶代税”。

清池盐茶古道贡茶碑

无论是何种渊源,可以肯定的是,清池茶有其优良的品质和口感,“贡茶碑”成为了茶马古道清池贡茶历史的见证。

“清池镇还保存着许多上千年历史的古茶树,要看古树茶就应该去阳波村回龙湾。”清池镇党委书记张锦才介绍说。

从清池镇政府出发,顺着蜿蜒崎岖的水泥路绕山而下,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澈温婉的河。

“这条河叫水边河,是赤水河清池镇境内的一条主要支流,多年来,这条河一直很清澈。”同车的清池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徐德银介绍说。

车驶过一座横跨水边河的小桥后,车辆沿着平整的通村水泥公路绕山而上,徐德银讲起了清池茶产业的发展历程。

1986年,徐德银分配到清池镇农技站工作,他见证了茶叶对群众增收的重要性。

1987年,清池对1200亩茶园进行了技术升级和改造。此后,依靠清池茶的品质和声誉,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了种茶的队伍。以阳波村为例,群众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茶树。

清池镇整个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在2000年以后,随着一颗颗古茶树逐渐被发现和认定,清池镇的茶产业也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车辆一路向上行驶,道路两旁树木茂盛,葱葱郁郁。“阳波村森林覆盖率高,生产的茶叶内在质量好。”徐德银指着树下的茶树说,阳波村的茶好就好在藏于深山、生于林下。

车行40分钟后,我们到达了回龙湾。在阳波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任贵华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刘朝元家地里,由于无从考证树龄,地里的这棵树被当地人称为“神茶树”。

只见一块上面写有“古茶树群001”的牌放于“神茶树”之上,落款是“金沙县人民政府2008年8月”。

001号古茶树,树高约13米,主干直径约60公分,树冠覆盖面积48平方米,枝繁叶茂,每年可采摘茶青70余斤,揉制的台茶呈褐色条索状,叶与秆混存,用砂罐炭火烹煮,汤呈褐绿色,浓香扑鼻,有清神爽气和明目功效。

“2015年4月,经贵州省茶叶协会组织专家鉴定,这棵茶树有近两千年树龄。”徐德银说。这样的古茶树在阳波村有55棵,但像这样被认定并挂牌的仅有19棵,2008年,阳波古茶树群被金沙县人民政府挂牌管理,列为重点保护古茶树群。

据当地人讲,阳波村上百年的茶林有600余亩。

2017年8月3日,贵州省通过了《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并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2017年8月10日,由清池镇农服中心主任陈堂万和县农业农村局王先刚合著的《毕节金沙县清池镇:着力挖掘和保护千年古茶树资源》一文发表。

2017年9月阳波村与浙江商人卢寿禄签订了《金沙县清池镇千年古茶树开发项目投资合作协议》。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这些,为清池茶古茶树的开发和保护制定了行为准则,也为清池茶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金沙县把茶产业作为全县农业大产业来谋划、扶持和发展,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产业支柱,作为脱贫攻坚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充分发挥“千年茶乡”品牌效应,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生产,促进清池茶产业向多元化发展。

在清池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余佳佳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位于罗坪社区青杠林的“金沙县清池张氏茶庄”。

1989年,高中毕业后的张德勇并未如愿考上大学,只得像同村许多年轻人一样,远赴深圳打工。

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张德勇在深圳开办起了自己的工厂。但在张德勇心里,始终觉得“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守着清池茶这样优质的资源,苦于无法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只能选择外出打工。2006年,张德勇转让了深圳的塑胶工厂,决心回到家乡发展。

张德勇的林下茶园

回到清池后,张德勇接手了叔叔张守文和妹夫陈军先后承包的清池茶厂,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年产茶叶可达10万吨的茶叶加工厂,并流转了千亩荒山,成立了金沙县清池张氏茶庄,当起了茶农。

茶叶品质由种植和加工两个方面决定。清池镇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等自然优势,决定了清池茶从源头上的优势。因此,最让张德勇担忧的就是,茶叶的生产加工。

好学上进的张德勇先后到浙江、福建等地学习制茶技术。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随着制茶技术的不断提升,这些年,张德勇在省、市、县的各类制茶比赛中荣获过不少奖励。与此同时,张德勇还带动了近百名村民学习栽种及制茶手艺。

高桥芬是清池镇本地人,丈夫在一次意外中落下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面对年幼的3个孩子,高桥芬只能把心里的苦水往肚子里咽。

2006年,张德勇的茶庄成立,不能外出务工的高桥芬就一直在茶庄务工,如今已过了14个年头。

14年过去,肯干、能吃苦的高桥芬已把3个儿女抚养长大,如今自己也是荣誉加身。说着,张德勇拿出了高桥芬的荣誉证书——

2018年,贵州省制茶技能大赛二等奖。

2018年,获贵州省技术能手称号。

2020年,获贵州省制茶技能大赛优秀奖。

很难想象,这一项项的荣誉,是一个仅上过小学二年级的农村妇女获得的。

“感谢张总教我制茶技术,更感谢清池茶。”已54岁的高桥芬带着一丝童真说。

除高桥芬外,还有另外2名村民通过跟张德勇学习后,如今也有一手好制茶技艺。

清池镇现有茶叶经营主体12家,茶叶加工厂11间,已投产茶园涉及茶农1388户。

正是由于有了像张德勇这样勤奋肯专研的制茶人,近年来,清池茶开发以“清水塘”牌清池毛尖、清池翠片、清池茶为主导产品的绿茶系列产品就有10余个。

2009年,清池茶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分获金奖、银奖。同年10月,“清池翠片”被评为“贵州十大名茶”。

2010年,金沙县发展“一乡一品”特色产业以来,清池镇认定为“贡茶之乡”及其发源地的契机,推动当地茶叶的种植及茶叶加工产业。

2010年,清池毛尖、清池翠片在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分获金奖。同年10月,“清水塘”商标认定为“贵州省著名商标”。

行走在张德勇的茶园间,一排排茶树排列整齐,但茶树枝、树干却参差不齐,茶树之间杂草丛生。

“因为我们不用任何农药,因此,杂草就长得特别茂盛,我的1300亩茶园,全部是人工除草、人工采摘。”看着记者满脸疑惑,张德勇笑着说道。

《茶经》记载:“野者上,园者次。”自然生长、林下种植、有序规划……也许,这些都是清池茶上千年品质不变的原因。(文/图易盛芳)

文章来源:http://www.cntgol.com/huicui/2020/0826/2478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