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发现之旅人物地理大家 明代潮州先贤黄琮传略

明代潮州先贤黄琮传略

 

  □陈贤武

  在今市区太平路军厅巷口南侧重建有一座“文宗方伯”(北镌“皇命三锡”,重建时改为南向)坊,表彰的主人是明代之潮州先贤黄琮。

  黄琮(1552-1640),字思元,号玉田,又号韩江侣石山人,明饶平宣化都大埕(今饶平大埕镇上黄村)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大理寺右评事,掌司法,治狱有方,转左评事。三十二年出任饶州(治所在今江西鄱阳)知府。

  饶州,今人或许不太熟悉,但其所属的浮梁县之景德镇,是自元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此监制宫廷用瓷的瓷都,应是耳熟能详吧。说句题外话:潮人称嵌瓷技艺为“贴饶”“扣饶”“聚饶”“革饶”或“激饶”等,这是艺人祈望这些瓷片贴雕的造型能犹如饶州景德镇官窑一样光彩夺目。黄琮莅任后,通过调查了解,废除例金中的赎锾(赎罪的银钱,即今之取保候审保证金)陋规,整顿府学,置学田,修桥筑堤,浚治河渠,建葺官署,费用均在赎锾这个金额中提取,化私为公。州素有“鱼米之乡”“银鄱阳”的美誉。饶属运米至省城,因索贿不满足,常受司计(官署名,掌财物出纳稽核)官吏刁难,不予收仓,船舶久泊,湿耗了就得赔付,承运的人员有的赔至倾家荡产。他获悉情况,遂购地省城,建储藏仓库,杜绝弊端。饶州是明仁宗四子淮王朱高炽的封地,此时是第十一代淮王朱翊巨在位,其宗族多有横行霸道者,欺压百姓。他不畏权势,对违法者严惩不贷,大快民心,却触怒了淮王宗族,他们联合大闹府衙,致黄琮无法升堂理事。他一面将事情向上司反映并表示将辞官以示抗争;一面将事态公诸于众。饶州的士绅闻知,主动组织百姓万人护卫府衙,使豪强宗室不能得逞。在他精心治理下,饶州百废俱举,声名远播。调任临江(治所在今江西樟树市)知府,亦政绩昭著,饶州有些民众有纠纷竟越境前来请求裁决。陈梅湖的民国《饶平县志补订》说他“守饶仅二载,官临未及一年,而龚、黄、召、杜(指西汉循吏龚遂、黄霸、召信臣和东汉循吏杜诗。后二人曾任河南南阳太守,当地百姓称之“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乃父母官由来。)之声,已籍籍(形容名声盛大)大江(长江)之右”。

  万历三十七年(1609),黄琮升任云南学政。学政是对明清掌管一个省教育事务官员的称呼,其职责是“专督学校,不理刑名”(《明史·选举志一》),明代称提学御史、提督学道,清代又称督学使者、学政使、提学、提学使、学院、学宪,俗称文宗、学台、大宗师等。且各直省的地方长官不得侵犯提学的职权。学政三年一任,任内在学宫举行两次考试,一次是岁考,一次是科考。尤其重要的是科考列一、二等者,就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秀才),才能在科举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考上去。

  黄琮在任上大力兴修教育设施,如云南府儒学原在“五华山右”,他经过实地巡察,认为其地“实居西偏,湫垫(低洼)庳底(低下)”。而西偏最胜之地为道观“长春观”,经商议,于万历四十年将庠观互换,并与旁边的昆明县学合二为一,将原县儒学之明伦堂“改为府学”。所有这些的经费,除上级拨款外,不足的款额由他出私俸补足。(黄琮《改迁云南府儒学记》,天启《滇志·艺文志》)考院的考棚狭窄,参考生童不足300人就已“肩摩背接”,考官也无法对考场秩序进行监控和防范,而这样的草棚考场,每次选拔还要重新搭建,“扰民终无已时也”。鉴于此,黄琮为使“去扰求安”,在三十七年冬天,“乃檄云南州邑查所供额金”,再设法筹齐资金后,“召工度堂前作长亭二十五楹,度两阶作广廊左右各三十楹”,又“拓二门十数尺广之”。号舍建成,高宇轩昂,宽敞明亮,一次可容纳500多人应试。而提学道署“仰视列屋,已半有陁陊(崩塌)者”,于是,“内自中堂、穿堂、后堂、正寝,皆撤而更之”,“广可增十二,高增十三”,还重金购得旁边民屋二十间,“撤其后为崇楼,撤其前为明庭,中竖屏壁,旁列府邑两厅”,射圃、射亭也予重建,“登堂则金马如几,出门则流泉如带,登楼则四望云山”,“滇中之胜,此为大观矣。”工程历时近两年,耗资近一千金。(黄琮《增建云南提学道署记》)

  昆明五华书院,创于明嘉靖三年(1524),一直办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名为云南高等学堂为止,长达379年,是云南历史上第一座书院,也是云南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培养人才最多、对全省教育影响最大的书院。万历三十八年,黄琮视学时,发现自书院创建以来近90年,从未整修过,已濒临倒塌,在其主持下,与云南知府彭宪范等集资重予修缮,历时三年,“修者半,创者半”,有屋172间,面积、规模都扩大,“宫墙翼翼”,焕然一新。(黄琮《修建五华书院记》)又集诸生讲学,增加其膏火,使文治蔚然而兴。又在云南嵩明迁建瑶华书院。

  任期届满,上司交章奏留,擢按察副使,寻晋布政使司右参政,仍兼提学事。四十二年(1614)转福建右参政兼佥事,四十四年进福宁道按察使(分隶漳州、兴化、泉州三府),四十五年晋福建右布政使。乾隆《福宁府志·列传》称“以廉使任,有治绩”。

  据史籍记载,日本倭寇骚扰中国沿海,起于元代,终于明中后期,前后四百多年。万历四十五年(1617),倭首桃烟门侵犯浙江,“破浙一兵船,杀兵十八名,掳捕盗余千及兵目十名。至闽,又掳渔船郑居等二十余人”,结果触礁于东海洋面东沙岛(今属马祖管辖,称东莒),舟碎。倭搬船上岸修缮,同时又吸引渔船,以伺机抢夺之。福建参将沈有容率水师击败之,并在海上生擒倭寇数十人,史称东沙大捷,“自是倭猷丧胆,入犯无闻”,此战之后,困扰明王朝的二大隐患之“南倭”(另一为“北虏”,即北部边境蒙古骑兵的袭扰)至此方消停。

  黄琮在大战之初,即令把总何廷亮巡海,获得比较准确的情报。大战之即,刚好接到朝廷的升迁任命,而替其职者未至,他已卸按察使之职,本可以置身事外,但他挺身而出,出俸银二千余募丁壮,亲自率领战船,凌风涛,冒炮火,将倭患驱离福建海域,并追出外洋,取得了围袭倭船一只、捞斩二级、擒缚二十二名、见获桃烟门等六十七名倭寇、救获被虏四名渔民的战绩。因此战绩,于四十六年四月改任左布政使。(《明实录·神宗实录》)

  黄琮任职能恪尽职守,知过必改,在布政使任上,在誊抄各州府呈送全省官吏花名册时,曾将一年轻主簿误标为老年。后偶见这位小吏,始知系壮年,甚为自责。翌年,因公进京,亲到吏部引咎自责:“琮前只凭府县呈报,因一时失察,在上缴全省官吏花名册中误记下属某位年青官吏为年老,现甘愿受罚,但望能予以改正,勿误此官前途。”吏部官员认为部事繁忙,误填年龄纯属小事,不改也罢,并说:“以二品大员何须为这样一小吏而奔波操心呢?”但他仍恳切陈情,直至改正方休。故万历年间首辅大臣朱国桢在《涌幢小品》卷八记录这则轶事后,曾感叹说:“黄有清操,质实为人所称。”三上疏告归,赐居家食全俸。

  告老返乡后,定居潮州城今市区中山路头至青亭巷一带,府邸的后花园,俗称“猴洞”,潮州著名庭园之一。在潮州,黄琮做了不少利民善事。如东津堤,在明末间,屡崩屡修,屡修屡决,堤长费巨,感于此,他于老病之躯,倡议并捐资主持重修工程,在其德望且身体力行的带动下,终于修复了自隆都(原属饶平,今属澄海)到凤凰塔一带长达四千六百多丈的堤防,使海阳、饶平两邑十数万人口田庐得到了保障。民感其恩德,特立生祠祀之,祠名曰“永赖坊”,曰“崇报”。又出资首倡建江东急水塔。每逢初一、十五日,常施米赈济贫民,施棺木收殓枯骨等。

  明崇祯十三年(1640)十一月十七日,以微疾终于府第,享年89。著有《寓燕草》《滇游草》《闽游草》诸书,今皆佚。

文章来源:http://faxian.cntgol.com/renwu/2020/0829/2479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