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资讯快递第一重点 长城的12个关口-宁武关 偏头关(五)

长城的12个关口-宁武关 偏头关(五)

明长城上的外三关,自东向西,依次是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我们再次来到山西大同,专程打卡其中的宁武关和偏头关。

出大同往西,经过雁门关一带,小雨突然变成了飞雪。五月的鹅毛大雪,染白了雁门山,和山上一闪而过的长城残段,也染出“边塞”、“胡天”的感觉来。

驱车进入宁武县城,当年的宁武关城,就位于县城之中。宁武关,作为外三关中间的一关,起着居间调度、左右策应的作用,也是明朝外三关总兵府的所在地。明朝的宁武关城,经过几次扩建,周长达到3.5公里,墙高10米,形状似一只昂首向北的凤凰,又叫凤凰城。城中曾有一座鼓楼,站立在凤凰心脏的位置。

我们的车子从一座古楼下方的门洞穿过,迎面看到门上有“含阳”二字石匾,回头又看到“凤仪”二字,这正是我们要找的宁武关鼓楼了。这座鼓楼,是明代宁武关城唯一留存下来的古建筑,也告诉了我们当年关城所在的方位。

当地人指路,我们找到不远处的一段土长城,工人们正在给它砌上灰砖,一旁塔吊高耸,一座仿古的城门已基本完工。根据鼓楼的位置判断,这里是关城的正门北门所在地。走上城墙,看到这段土墙,一侧被居民人家当作了院墙,另一侧被开辟成小块的菜地。刚才我还觉得遗憾,城墙砌砖破坏了古城墙的味道,现在感慨,若不采取保护措施,这些土墙很快就会消失不见了吧。

站在城墙上,远望群山连绵,山顶白雪皑皑,一列火车从身旁驶过,一条小河在城边静静地流淌。就在这条河边,曾经是一片古老的战场。

早在战国时期,这里是赵国的边境线。北方的楼烦人,利用恢河季节性断流的特点,经常在冬季沿河谷南下侵扰。赵武灵王命令军队脱掉汉人的宽袖长袍,穿上北方民族的短服,改步兵为骑兵,上马作战。“胡服骑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守住了这条边防线。

细看外三关一线,雁门关山势险峻,骑兵难以突破,偏头关有黄河天险,只有冬季才能踏冰而来。历史上,从先秦到明朝,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契丹人、蒙古人挥师南下,经常选择宁武关一带作为突破的地方。

宁武关最著名的战役,是宁武关的最后一战,也是最惨烈的一战。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起义,从陕西经山西向京城进发,途径外三关防线。李自成选择宁武关作为进攻的地方,明朝将领周遇吉拼死抵抗,这一仗打了七天七夜。城破后,周遇吉被乱箭射死,全家殉城。农民军全歼守军,自身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李自成一怒之下,火烧宁武关城。

宁武关大战之后,农民军长驱直入,所到之处,明朝的军队纷纷投降。居庸关的守军也不战而降,坚固的长城,瞬间成为一道摆设。李自成迅速占领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

也许我们可以说,宁武关一战,是明朝与李自成的决战,宁武关的毁灭,预示了明朝的灭亡。我们可以说,长城的防御功能,不仅在于城墙的坚固,更在于守卫者的士气人心。

长城偏头关

从宁武县继续往西,来到山西省西北角的偏关县。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黄土高原,身边出现了层层梯田,还可以看到山梁上残存的处处长城遗迹。明代长城就地取材,黄土高原上的城墙都是以黄土夯筑而成。

雪后天气大好,湛蓝的天空飘着白云。不远处的黄土褶皱中,露出了闪闪发亮的河水,我们看到了黄河。两只巨大的牛角伸进了河中,那是黄河绕着两个狭长的半岛,拐了两个大弯。这里是山西和内蒙古的交界处,这两个河湾,分别叫做山西老牛湾和内蒙老牛湾。

我们走进山西老牛湾,牛角上有一个村庄,在村子中央的高坡上,伫立着几段高高垒起的石头长城,临河的悬崖上,有一座瞭望塔,这里曾是一座明朝的屯兵堡。黄河边上的长城,长城边上的黄河,这里是黄河和长城握手的地方。而眼前这一段黄河,刚刚从内蒙古草原流出,河水清澈,静静地、缓缓地,从长城身边流过,流向远方的蓝天。

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色,我差点忘了这里曾是军事城堡,是边关重地,是长城外三关的偏头关防线。

偏头关是明长城外三关最西边的关口,也是外长城与内长城交集的地方。自西向东的黄河,在这里拐了个90度的大弯,转而由北向南。一年之中,随着季节变换,奔流的黄河是防守的天险,冰封的黄河是进攻的道路。为了应对冬季踏冰而来的蒙古骑兵,明朝在这一带利用地形修筑了多重长城,将偏头关列入外三关防线。

长城外三关防线最西端的偏头关,还有着故事的另一面。

明朝中期,在蒙古部族内战中获胜的谙达汗,决心与明朝友好相处,他希望双方能建立互市关系,以解决牧民的生活物资。明朝起初拒绝了这个请求,谙达汗挥兵南下,几次进攻偏头关,以实际行动表示:不开互市,中原永无宁日。不久,这个请求得到了回应,谙达汗宣誓向明朝朝贡,明朝封谙达汗为王,在边境开设了多个互市地点,牧民可以用牛、马、皮张来换取内地的粮食、布匹等生活物资。交战了一百多年之后,明朝与蒙古人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相处时期。

偏头关也是当年的互市地点之一,所以在这里,人们总是会说起这个以战争换和平的故事。虽然战争能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但是人们向往的是美好的和平时期,人们赞扬的,是那些带来了和平的人。

告别老牛湾,我们到偏关县城打卡偏头关城。明朝的偏头关城,周长2.5公里,曾有“铜偏关”之称,可以想象它的高大坚固。现在,关城轮廓尚存,是县城里的城中城。城墙上刷着标语贴着广告,或者被就地当作了围墙,自然而然地融入在现代人们的生活当中。

偏头关正门修复一新,老人门坐在门前的小广场上,晒太阳聊天。走进城门,南北向的主街,东西向的小巷,人来人往。主街正中的鼓楼,是关城中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物。从鼓楼门洞里穿去再穿回,我举着冰激凌,跟在一辆写着“偏关快递”的三轮车后面,慢慢地走着。夕阳西下,正是下班的时候,蔬菜摊、水果摊、零食摊、杂货摊,都摆到了街上,热热闹闹的场景,又让人想起了与谙达汗互市的故事。

(作者简介:张一帜(HARRY ZHANG),男,2004年出生,自幼在加拿大长大,2013年回到中国,现为清华附中国际部11年级学生。爱好旅游、摄影、人文地理、历史文化、影视制作、写作等,是中国长城学会会员,走遍长城十二座关口,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并用中英文撰写了游记。)

文章来源:http://news.cntgol.com/dyzd/2020/1109/2492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