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地理荟萃 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

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

第一书记包广祥和村民们拉家常、讲中央扶贫政策。 王吉聪 摄

第一书记包广祥和村民们拉家常、讲中央扶贫政策。 王吉聪 摄

从大山深处搬进城里的村民,住上新房,过上幸福的日子。 王吉聪 摄

从大山深处搬进城里的村民,住上新房,过上幸福的日子。 王吉聪 摄

第一书记包广祥和村民一块下地干农活。 王吉聪

第一书记包广祥和村民一块下地干农活。 王吉聪

干活归来。 王吉聪 摄

干活归来。 王吉聪 摄

扶贫羊生下了小羊羔。 王吉聪 摄

扶贫羊生下了小羊羔。 王吉聪 摄

山泉水引进村,人畜用上甘泉水。 王吉聪  摄

山泉水引进村,人畜用上甘泉水。 王吉聪 摄

通往凹黑村的山路。  王吉聪  摄

通往凹黑村的山路。 王吉聪 摄

新架设的电力线路,为凹黑村民脱贫致富增添了动力。  王吉聪 摄

新架设的电力线路,为凹黑村民脱贫致富增添了动力。 王吉聪 摄

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

——南方电网云南曲靖会泽供电局帮扶凹黑村二三事

撰写/刘 杰 王吉聪 张坤宏

2020年11月13日,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镇雄等9个县市退出贫困县的通知》中,曲靖市会泽县便在其中,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

打开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的地图,找到凹黑村,以此为基点查看周围村庄,“鱼车蒲,三棵树,烂房子,小箐,新山沟,凹黑梁子,长青脑脑,柴棚……”奇怪的地名不停弹出,“封闭大山”产生的“贫困印象”随之而来。

等真正走进这里的大山,才晓得贫困是如此实在,脱贫实在不易。

会泽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国务院扶贫小组挂牌督战贫困县,贫困发生率最高曾达47.99%。搜索这个县城,最多的新闻一是它的高考奇迹,其次便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在知名度上,会泽不像“三区三洲”,但是在山高坡陡谷深、泥石流滑坡、大雾天气等方面不遑多让。车开在怒江的路上,往往仰头才能看到山顶。在会泽的山区,仰头也看不到,不是山更高,而是路全部贴着山,嶙峋的石头明晃晃压向你,另一边就是万丈悬崖。

云南电网曲靖会泽供电局的包广祥第一次到会泽县大海乡凹黑村委会时走的便是这样一条路。包广祥现在是凹黑村驻村第一书记,没来这里前只会骑摩托车,因为驻村学会了开车,还成了一名驾驶技术很过硬的司机。“没办法,山路难走,不定什么时候山上就有落石,摩托车肯定不行。”

到凹黑村,公路一年有半年时间因塌方、泥石流中断,交通极度不便,人畜用水非常困难。现在,在当地政府支持和云南电网曲靖会泽供电局的帮扶下,凹黑村在2019年8月解决人畜用水问题,今年8月实现路灯亮化,135户人家573人搬进了县城,占全村总人口的75%。除了黑山羊养殖外,凹黑村还在探索种植辣椒、烤烟等多种符合当地发展的产业。目前该村两不愁三保障已实现,达到脱贫出列标准。

一台变压器带来的新变化

站在10千伏大海线小江支线82.28.5号变压器附近的平地上,天气好时能看到凹黑村柴棚子村民小组的全貌。不过这里雾多,10分钟内,一座山在视野中消失是常事。因此,这小小的变压器常常不为人注意到,它却帮了当地村民的大忙。

高天良是柴棚子村的女婿,去年决定到柴棚子村种植烤烟。他考察后发现,当地的自然环境、土壤都非常适合烤烟的生长,加上这里一直有种植烤烟的传统,高天良迅速通过村集体流转了60亩土地,很快又犯了难。

“这个村子电压太低,很多大型家电可能都带不起来,更别提烤烟设备了。”高天良说道。

原来烤烟种植收成后,最重要的工序便是“烤”。以前烤房的主要燃料是煤,现在早已变成电烤房。“烤的过程中,每一道工序对温度要求严格,不能骤然升温也不能突然降温,得一步一步来。烟叶进入电烤房后,这个电就不能断,否则对烤烟质量产生很大影响,次品多,卖不上价格。”这背后不仅要有能够支撑烤烟设备的动力电,还要求电力供应足够可靠。

包广祥了解到需求后,第一时间向云南电网曲靖会泽供电局汇报,2019年8月公司为该村安装了一台容量为80千伏的变压器。这既解决了高天良烤烟房的用电问题,也帮助当地百姓用上了动力电,电磁炉、电饭煲使用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之后,会泽供电局加快贫困村电网架构的改造步伐。现在每个村民小组都专门配置了一台足够容量的变压器,且全部通上380伏动力电,提前1年达到通电全覆盖的贫困村退出标准。

高天良今年的烤烟种植规模从60亩增加到100亩,忙的时节他也会雇用周边村民来帮忙,给当地村民带来一小笔收入。“电压稳定可靠,我们不用另外花钱购置专门的发电机,也为我们省下一笔钱。期待明年能继续扩大烤烟种植规模,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一点收益。”高天良畅想着明年的生计。

打开水龙头,就能喝上干净自来水

小小的变压器并不孤独,和它同样扎根这片土地的,还有贯通山上山下水源点的2000多米长水管。

凹黑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村村都缺水。“高的村庄海拔2700多米,低的700多米,虽然水往低处流,但在我们这里低处依然缺水。雨水从山顶渗透到山里,从别的地方冒出来时,地势低的地方反倒不一定都能找到水。而且山太大,没办法打井。”包广祥去年4月中旬到凹黑村时正好赶上干旱缺水期。

包广祥之后在和村委会实地探看后,立即向上级政府汇报,组织实施完成了68万元管饮工程。用2000多米的钢管,将大海草山上的水引到凹黑村山顶的蓄水池,再通过钢管引到每个村民小组的小蓄水池,最后分至每家每户,解决人畜用水问题。

到柴棚子村汤顺友家里时,几只小黑山羊正在水龙头下方用轮胎做成的简陋饮水池舔水。汤顺友说现在一拧开水龙头,人、家里的牲畜都能直接喝到干净的水,这在以前很难想象。有时,水源地得不到好的维护,有时则是老天爷不给人面子,长时间不落雨。

现在凹黑村所有水源点都已经通过水管串联起来,加上购置的两个水塔储备水源,凹黑村用水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

走出去的,留下来的,都应该有幸福的未来

黄羚的生活早脱离了“吃水用电”这种问题,她和家人住进了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黄羚是双手拥抱新生活的“新移民”,早在政府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前,她就为了儿子读书进了会泽县城。会泽的学校好,不仅吸引了周边村寨的学生,也能吸引到外地生源。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一开始都适应移民生活。现在安置点电梯里仍然贴着不要随地大小便的标语。“从村里的独院到城里的楼宇,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电梯怎么用,水电费怎么缴,浴室怎么用,非常多细致微小的问题,我们都要考虑周全。”会泽供电局党建部副主任陈勇现在也是该局负责挂钩帮扶的一名职工,和包广祥在村里打好基础设施、发展产业不同,陈勇所在的挂钩帮扶组也是这个脱贫攻坚接力赛中的重要一环。

“搬迁人对城市生活很陌生,很多人是第一次来会泽县城,周边环境不熟悉,买东西也不方便。为了让搬迁人员顺利入住,我提前向会泽供电局局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汇报请求帮助。经局党委安排,工作人员精心组织了负责挂钩帮扶的干部职工在搬迁贫困户入住的时候,对其挂钩的贫困户进行一对一的帮忙助力。”包广祥口中的挂钩帮扶干部,不仅帮助入户、发放乘坐电梯等各种宣传册外,还会帮助凹黑村搬迁进会泽县城的农户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帮助包括政策的宣传到位,不像包广祥时刻带着音箱将党的政策宣传进村,而是定时的入户宣传。“哪里有招工了,哪里有小额贷款了,扶贫车间的培训啊,政府的好政策我们可以及时从挂钩干部这里及时得到。”原凹黑村村民徐汝芬说道。

搬进城里的人有后续接应者,包广祥还在为凹黑村未来产业寻找门路,让留下的人也有好日子奔。包广祥盘点了自己失败的寻找产业之路,养过蚂蜂,后来发现更适合土蜂,试种过当归、辣椒、兰花、猕猴桃、仙人掌、石榴,外面有成功经验的,本土适合种植的,包广祥都想过法子,但是种种原因多数没有成功。以花椒种植为例,“鲁甸那个地方就挺成功的,但是我们搞了400亩花椒,丰收没有问题,今年收购价格太低,采摘难度也大,1公斤采摘工钱2.5元,收购价5元,没有农民想去采摘,他觉得不划算。”

让包广祥感到欣慰的是目前种植的当归30亩,未来有前景,还有便是养殖土鸡、黑山羊2200余只,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汤顺坤、汤顺友两兄弟现在养的羊上百只。“柴棚子村有养殖黑山羊的传统,会泽供电局免费提供羊苗给我们这些有养殖经验的农户,回头羊生了羊羔、卖了钱都归我们自己,在农村能几万的赚钱了。”汤顺友说道。

让农户钱袋子慢慢鼓起来外,包广祥还寻思着做其他的事情。今年包广祥协调云南省电机工程学会联合云南电网公司和曲靖供电局开展科普进校园暨爱心捐赠活动,向凹黑村小学捐赠电脑、路灯、热水器等物品。看到村里很多儿童多少存在龋齿,他还打算做几次卫生习惯方面的科普活动。

在凹黑村村委会,三委班子平均年龄有50多岁,文化水平最低是小学水平,几乎都不会用电脑打字,以前村里的开会材料均靠手写,必须要打印时就找村小老师帮忙。包广祥尝试手把手教他们用拼音输入法打字,现在大家都能熟练地在电脑上完成基本的文字输入工作。

“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凹黑村脱贫后还有非常多事情要做,我们明白有很大差距,但也知道路要一直一直赶。就像被泥石流冲垮的路,断了再修好,不怕”。包广祥们怀着这样“不退、一直斗争”的信念,让凹黑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

记者手记:最光辉的刹那永远在路上

打开窗户,迎接最光彩的刹那,然后呢?

脱贫从来不是一场好看的体育赛事,到终点,领奖牌,一切就可以翻篇。走的地方越多,越能体会贫困本身的“根深蒂固”,有外在的人文地理原因,也有个体的人生变故,这是复杂世界固有的面向,会泽凹黑村也如此。

留守的村民对本地情况有一种知命的慨叹。要说环境恶劣,是真的恶劣,邻近的小江有天然的泥石流博物馆,凹黑村也好不到哪里去,直到去年进村的路都没有护栏,在雨季进村的路常年要担心被泥石流冲垮。此次采访进村前,听说路刚修通。结果冒着大雾快到村子时,发现路又被冲垮。下车后,眼前白茫茫一片,只能听到碎石从山上落下来的声音。但是如果绕道,意味着又要走两个多小时车程,分析研判后,车过不去,那就人迅速跑过落石冲垮路段。

这种情况,对艰苦没有“见识”的人觉得已经很可怕。可是同时我听到一则怒江州的新闻,也是今年采访过的地方,那里泥石流冲垮了一座村子。

凹黑村当地人笑言在云南,这里虽然也一样艰苦,但是听上去不如三区三洲,贫困人口却更多,无论脱贫还是后续的乡村振兴均是任重道远。

所以这里的干部个别像愚公,一点一滴地拖拽着整条村往前挪动。“子子孙孙无穷匮”的接力要谋得的一种持续发展的权利。

只要不停歇,总会越来越好。

文章来源:http://www.cntgol.com/huicui/2020/1210/2498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