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荟萃 赤水河上的“水上芭蕾”——独竹漂(图)
赤水河上的“水上芭蕾”——独竹漂(图)
国家旅游地理云南镇雄8月10日讯(通讯员 沈海滨)赤水河,即赤水,为中国长江上游支流,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黄而得名。赤水河是川、黔、滇三省的界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上游称鱼洞,东流至川、滇、黔三交界处的梯子岩,水量增大,称毕数河,经贵州省赤水市至四川省合江县入长江。全长523千米,流域面积达2.04万平方千米。多年来,在这条赤水河上出现了一种高超绝技,人们戏称为“水上芭蕾”的独竹漂。你能想象得出一个人站在一根直径约20厘米、长约5米的竹竿上漂浮于水面划行,并在竹竿上表演高难度的动作吗?也许,你会以为这种只有在金庸小说里才会出现的“水上漂”功夫,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中华一绝的独竹漂
这种被誉为“中华一绝、世界独有”的水上表演项目,人们习惯的叫它为“独竹漂”,又有人说它是“水上芭蕾”,这个项目也赢得了来此观看的中外游客的赞誉。
独竹漂是发源于赤水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黔北民间绝技。独竹漂高手们脚踩一根南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独竹漂又称独竹舟,俗称划竹竿,表演者赤足站立于一根直径15厘米左右、长8米以上的笔直南竹上作水上载体。手拿一根直径约5厘米、长约4米的笔直小竹竿当桨,左右交替,在水上划行,或驾舟乘风破浪搏击激流险滩,或轻拈竹竿稳立舟上悠闲荡舟水面。其形其态美观大方,动作协调连贯一致。
独竹漂,是生活在赤水河畔的人们从长年累月的生产劳动中提炼出来的,历经上千年的传承发展演变而成的原生态体育活动。其最早是居住在赤水河两岸的人们为解决交通出行问题而发明的。由于赤水盛产竹子,常常使用一根南竹作为水上便捷的交通工具,这门绝技便世代相传下来。
赤水河畔的南竹是最好的独竹漂工具,不仅粗细均匀,而且承重量大。一根竹子可承重60公斤左右,最多的可承重75公斤。这可能也是独竹漂运动产生于赤水流域,并流传兴盛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独竹漂运动中,依靠细竹竿的划动实现水上漂行,并在漂行中做各种动作。不仅有列队、方阵的变化,还可实现倒退、转身、绕弯、换竿,以及“金鸡独立”、“劈腿漂”、“翘竿漂”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尽管水中的竹竿非常湿滑,但是漂手们漂行水上却如履平地。
练习独竹漂不但能锻炼人们水上的平衡能力和运动能力,还能激发人们拼搏的精神。所以,独竹漂无论从它的独特性、娱乐性、观赏性、挑战性,还是竞技性等多方面评价,都具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质;无论作为推广旅游表演,还是发展竞技比赛,都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我眼中的赤水独竹漂
最近笔者有幸来到赤水河畔,看到水上漂浮着若干根大南竹,只见十几名表演者各持一根长4米左右的竹竿,蜻蜓点水般轻轻地跃到大南竹上。竹子晃动了几下,就稳稳地停泊在水面上,人站在南竹上纹丝不动。随后,他们用手中的竹竿做出了各种动作,岸上的游客看到这一绝技时不禁拍手称绝。
不要以为“一苇渡江”只有在传说中才存在,在贵州的赤水流域就可以经常看到仅凭一根竹竿在水面上如履平地的景象。作为黔北独特的一项民间技艺,以前是当地人的一种水上交通工具,如今已演变成了少数民族的比赛项目。“赤水独竹漂”也被列入了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24岁的杨柳,就是一名独竹漂传承人。
小时候的杨柳个子矮小,体质也比一般孩子弱些,在学校里经常会被同学们嘲笑长不高,学校举办的舞蹈表演全班同学都上去了,唯独她因为个子矮被排除在外。这种事情无论发生在哪个孩子上都是一种打击,杨柳也不例外,她因此变得十分自卑。细心的奶奶发现杨柳的变化,既然舞蹈表演不能去,那干脆找条别的出路,做一些别人做不到的,比如独竹漂。奶奶鼓励她把所学的舞蹈基本功用在独竹漂上试试,就这样,7岁的杨柳开始了在细长竹竿上的舞蹈生涯。
虽然想象中踩着一根竹竿站在水面上特别侠气,但事实上想做到站在上面不落水就已经是件难事了,更别提在此基础上展现一些舞蹈动作。杨柳说脚下的竹竿细窄,手上的细杆又很沉重,只能靠脚趾和脚掌的力量牢牢扎住竹子,稍有不慎掉进水里呛几口水是常态。别看照片中的杨柳身形优雅,划水时动作自如,甚至还能进行抬腿等动作,即便练习了十几年的她,在拍摄这些添加了舞蹈动作的照片时依旧会不小心从上面掉下来。掉在水里还好些,如果摔在了竹子上就危险了。虽然独竹漂在选择竹子时会尽量选那种外形圆润的,但也难免有些锋利的边角,一失足身上就会被刮个血淋淋的口子。即便是没受伤,骨头与坚硬的竹子碰撞在一起也是件听上去就很疼的事故。
在表演过程中,水面上会先架起来一根竹竿,走上去后会有专人将竹子推入水中。跟骑自行车的道理有点像。比起行进状态,静止时的平衡更难把握,可偏偏做舞蹈动作时就需要你停在水上。杨柳说她第一次完成表演时自己觉得整个人在柱子上都是颤颤巍巍的:“身边的人都在鼓励我,那时我突然觉得独竹漂就是我的舞台。”
十几年里无论冬夏,杨柳的奶奶总是毫不妥协地带着她练习。但奶奶因为腿脚长期泡在水里,患上了眼中的风湿关节炎,做了手术。看到走路都不是很方便的奶奶,杨柳突然觉得独竹漂虽然是奶奶那一辈人的技艺,却是她这一代人的使命。将这个改变自己一生的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才能改变这个深埋在大山里的神奇技艺的命运。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传统的独竹漂技巧已不能满足杨柳。于是她开始尝试着创新。除了在独竹漂基础上加些舞蹈,她试着将一些时代新元素融入其中,比如穿汉服,那些飘逸的服饰让站在竹子上的杨柳更多了一份仙气,也让人们在现实中看到了那些影视作品中才能看到的“一苇渡江”或“轻功水上漂”,满足了人们对江湖与仙侠的想象力。
想展现一段完整的舞蹈,杨柳要先在舞房里把舞蹈跳得滚瓜烂熟,之后在竹竿上把动作改得更适合独竹漂,再从头练习,直到能在竹竿上站稳,再慢慢调整动作的美感。她说因为在地面上和在水面上表演的环境差异很大,所以舞蹈的每个细节和动作都需要在竹子上找到平衡,“没别的办法,只能练”,这就是杨柳的诀窍。为了让舞蹈看上去更有美感,她还专门去学了民族舞、现代舞和芭蕾舞。
从7岁初次接触独竹漂开始,如今已过去17年。把一个女孩17年的青春全部献给独竹漂,很难想象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杨柳一直坚持下去。已经将舞蹈与汉服元素融入其中的她,如今有了新的方向,她希望将这门中国民族的技艺“漂”出国门,让更多人看到和了解赤水的独竹漂。
独竹漂的前世今生
据史料记载,独竹漂约起源于秦汉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当时播州(今贵州遵义)盛产楠木,为最好、最珍贵的建筑木材,被朝廷所专用。当时朝廷派采木官,到刚刚开始被外界所知的播州原始森林赤水、习水一带采办楠木等。过去赤水河不通航运,楠木又很珍贵,遂每一棵木料委派一人或多人运送,到长江边再绑成排或用船运至江南,转运京城。在漫长的运木工作中,人们逐渐习惯站在独木上撑竿运送楠木,并竞争嬉戏,后演变成一种水上游戏,而这项活动也作为民间娱乐游戏的形式得以固定下来,称为独木漂。到清初,南竹发展起来,人们发现用竹比用木料更好,遂将独木漂改成了独竹漂。每年端午后涨水时,习水土城的居民和城郊农民就会成群结对,在河里进行独竹漂比赛,如果有人落水了,就会听到一阵阵开心的笑声,胜利者则被簇拥着戴上大红花。
如今,在北京、广东、广西、海南等多个省(区、市)都组建了独竹漂队伍。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遵义独竹漂从148个表演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表演技术类金牌。当年贵州省就把此项目定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在红花岗区举办贵州省首届独竹漂大赛。2010年6月5日,独竹漂赛正式入选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遵义独竹漂运动队也已成为能进行各种舞蹈表演和各种竞技技能的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一支特殊队伍。如今,“独竹漂”已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赤水大瀑布美景
赤水丹霞旅游区游人们
赤水河上的独竹漂
赤水河上的红军长征桥
赤水河上杨柳的古装戏表演
赤水瀑布美景
独竹漂是发源于赤水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黔北民间绝技
观看赤水河上的独竹漂
贵州赤水河风光美景
贵州赤水上的全民健身运动-独竹漂
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群雕
十丈洞大瀑布
水上舞龙独竹漂
四洞沟景区
仙侠女-杨柳的独竹漂
杨柳在表演仙侠女
杨柳在穿古装表演独竹漂
在水上转呼拉圈的姑娘们
竹海湖上独竹漂
遵义市红花岗区独竹漂协会会员在进行表演
遵义市红花岗区独竹漂协会会员在进行展示
责任编辑:吉中君
文章来源:http://www.cntgol.com/huicui/2021/0810/2529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