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资讯快递第一重点 学术广角 | 忻城十二生肖小马仔供月习俗

学术广角 | 忻城十二生肖小马仔供月习俗

1

中共忻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忻城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樊绍光

2

在广西忻城县,被当地人们俗称“小马仔”的塑像多为十二生肖的动物形象,用米粉制作,用于中秋节供月(拜月)。中秋做“小马仔”在忻城县已有800余年历史,是当地的独特民族风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上,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口摆上桌子,上面朝着月亮的方向放着月饼、葡萄、苹果、柚子灯等供品,然后放上自己动手制作的、各式各样的小手工艺品,这些小手工艺品中不可或缺的是当地独特的“小马仔”。人们供月结束,吃完供品,把“小马仔”留在自家香火堂边,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关于“小马仔”的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的战乱年代,天灾不断,民不聊生,逢年过节难得吃上一餐肉。恰逢有一年风调雨顺,粮食获得大丰收,又临中秋,当地村里樊姓一户人家为祈求来年粮食再取得好收成,六畜兴旺。拿出家里的白米磨成粉,蒸熟后再人工舂细,捏成团后再分成若干小块,揉成马、牛等六畜的模样。待到中秋节那天晚上,在院子里点上蜡烛,烧上三炷香,把揉成六畜模样的小米团朝着月亮升起的方向摆供。村里人看见后,给它们取名“小马仔”,来年村民纷纷效仿,临近中秋大家都开始制作“小马仔”,代代相传,如今逐渐成为当地的一种民俗。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最初简单无色的六畜模型,慢慢发展以十二生肖为主的多种动物模样,再利用几种天然植物叶压榨成不同颜色汁涂上色彩,使捏出来的模型看起来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如今 ,作为“小马仔”的发源地,范团村板寨屯几乎人人会这个技术活,上至80岁的耄耋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三岁小孩,哪怕是外来的媳妇都能捏出几个有模有样的“小马仔”。通过制作“小马仔”,展现当地各族同胞心灵手巧的同时,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和睦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2020年忻城“十二生肖小马仔”制作技艺已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俨然成为了忻城的“中秋吉祥物”。

制作“小马仔”时,将打好的上等大白米和忻城糯玉米用水浸泡2至3天,待米发开后将其磨细,用机子打成浆状,把水沥干。成了干粉后,拿到锅里蒸熟。熟米团经过人工舂细,然后搓成米团,把米团切成若干小块捏成各式各样的“小马仔”,将“小马仔”放入锅内蒸上20分钟左右,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给“小马仔”上色。米粉要生、熟相混,干、湿合适,捏出来的“小马仔”才留得久,不会很快裂开。具体来说,“小马仔”制作要经过“浸泡、细磨、过滤、蒸煮、舂细、揉捏、蒸熟、上色”八道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浸泡”,将制作原料——白米和有着“珍珠糯玉米”美誉的忻城特产,浸泡两至三天。在漫长的夏季,忻城人将玉米粥作为主食,家中常备,所以原料随手可得。

“细磨”,浸泡好的玉米头和白米,研磨成浆。过去在农村研磨的器具叫做砻,砻是磨的一种,由上臼、下臼、摇臂和支座等组成,臼齿粗可破壳,细可磨浆。砻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人们建设新房的时候,从旧房里收拾出来的这些老物件,现在大多用于装饰,而非实用。研磨的工具被机械代替了,效率更高,也更精细。

“过滤”,即将白米、玉米粉用纱布袋装好,吊起来放置一个晚上,让浊液滤掉,得出干湿适宜的白米玉米混合粉渣。

“蒸煮”,将滤好的白米玉米混合粉揉成一个大球团,放在锅里煮,煮得半生半熟捞出。

“舂细”,用传统器具舂打。碓是舂谷的设备,掘地安置石臼,上架木杠,杠端垂直装杵,杵套铁铸的杵头,用脚踏动木杠作业。碓和砻不一样的是,没有被机械取代,而是保留了下来,可见其舂出来的东西品质是优于机械的。经过碓舂打的玉米粉变成黏而不沾的玉米团,可以捏制造型了。

“揉捏”,虽然名字叫做“小马仔”,但造型不止于“马”的形象。以十二生肖为基础,结合了人们的想象和寓意,造型奇异多姿,只不过现在的作品还是素白的外观,也不能直接上色,需要再入蒸笼定型。

“蒸熟”将捏制好的“小马仔”整齐摆放在蒸笼里,经过一道大火蒸制,拿出放凉的“小马仔”变得晶莹滑腻,迫不及待地等待主人绘制新衣裳了。

“上色”,就是给作品上色的意思,几种天然植物叶压榨和调制颜料,主要是红、绿、黄三种颜色。经过这道工序,“小马仔”才算有了灵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了。

而要想获得好的成品,又要格外讲究浸泡、蒸制的时间,舂打的力度,捏制的手法,色彩的运用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任何一步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成品质量。比如浸泡白米玉米头的时候不能再搅动水,否则浸泡出来的白米玉米头就会发臭。白米玉米粉一起蒸制、舂打,才能使成品保持长时间不干裂。这些都是一代一代人总结出来的东西,是智慧的体现。

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忻城“十二生肖小马仔”制作技艺主要依靠家庭的守候和传承。近几年,忻城“十二生肖小马仔”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也越来越成为出门在外的人们遥望故土的一种寄托。每当这个时候,看到家乡人朋友圈晒的“小马仔”,身在他乡的人们都忍不住问能不能寄几个过来,以稀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小马仔”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而文化的形成,正如制作“小马仔”的那一道道工序一样,经过了浸润、粉碎、沉淀、击打、煎熬、塑造、渲染,最后得以闪耀光芒。一个个“小马仔”,蕴含着普通老百姓卓绝超人的劳动智慧,体现着男女老少知节明礼的精神文明,凝聚着忻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伟大力量。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发扬光大,最终才有了忻城人的“中秋吉祥物”—— 十二生肖小马仔。

文章来源:http://news.cntgol.com/dyzd/2021/0928/2535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