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地理荟萃 漫步在福州三坊七巷(图)

漫步在福州三坊七巷(图)

国家旅游地理福建福州12月7日讯(通讯员 梁凤英)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着一片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它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一座老厝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福州三坊七巷目前保存着200多座古民居,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这里是一大批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杰出人物的出生地和寓居地,发生于此的风云往事,书写着半部中国近代史。这里是中国东南名城福州的历史之源与文化之根。

自西晋永嘉南渡以来,福州逐步形成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的城市格局;五代开闽圣王王审知建造罗城,又奠定了三坊七巷一条街的民居布局。衣锦坊为三坊中的第一坊,坊中有清代嘉庆年间进士郑鹏程的故居,保留着现今福州唯一的一座水榭戏台。文儒坊为三坊中的第二坊,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近代著名诗人陈衍的故居即在坊内。光禄坊拥有近代著名小说翻译家林纾的故居,作家郁达夫流寓福州时,也曾居住于此。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巷中有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作家谢冰心小时候也曾在这里居住过。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曾对此有过专门的描述。郎官巷在杨桥巷南,是宋代就有的坊巷。据清代的《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时刘涛居此,其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郎官巷。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西头巷口坊柱上有副楹联道:“译着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榕城考古略》记载:“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巷内旧有旌孝坊,为旌表明代孝子高惟一而立,当时流传一首诗道:“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塔巷之南为黄巷,因西晋永嘉南渡时,固始人黄元方落户于此,故称黄巷。这里是儒林学士荟萃之地,清代时榜眼林枝春、进士陈寿祺、学者梁章鉅等人都曾居住于黄巷。黄巷之南为安民巷,据说唐末黄巢入闽时,曾在巷内广布安民告示,故名安民巷。安民巷以南为宫巷,因巷内曾有紫极宫而得名。这巷子里豪门大宅的木雕石刻,精美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宫巷以南为吉庇巷。传说,宋代时郑性之高中状元,衣锦还乡,巷中居民因曾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后又以谐音改名为今天的吉庇巷。西接三坊、东邻七巷的是一条南后街,它是三坊七巷的中轴,也是其最主要的商业街。历史上,南后街商贾云集,买卖兴隆,除各种店铺外,还有栉比鳞次的刻书坊、书肆和裱褙店,是文人时常出没之地。清末举人王国瑞将南后街比拟为北京的琉璃厂,赋诗说:“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三坊七巷蕴藏着福州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从这里走出的一个个“闽都名人”。特别是近代以来,曾生活于此的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纾等人,曾在时代风云的变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对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文化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漫步在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

南后街是贯通三坊七巷的一条主街,街巷内都是深宅大院,这些大院的结构都很相似,全都保留了福州古建筑的风格,但是每家又有所不同。街边有各种老字号小吃,旅游纪念品以及咖啡馆。每条小巷子里都有几座名人故居,但是并非所有的都已开放,还有一些院落正在修整改造,开放的一共有十几座。院落内都是古风古韵的建筑,看得出来有些建筑还是明清时期的,保存到现在非常不容易。大院间的院墙都是一样的高耸。一些院落内,除了可以看到古建筑风格,还有很多的展览。大多数的游人都在南后街上游览,很少有进入到小巷子的。南后街拥挤嘈杂,小巷子内则是安逸静谧,冰火两重天。这些大院子,动辄三千四千平方米,房子一排接着一排,都是古时的达官贵人和地主老财才能住得起啊。这些老房子也不是都保护起来了,有一些改成了咖啡馆,还有的改造成了酒店,走累了随时都可以停下脚步。

林聪彝为林则徐次子,福州凤池山出土的林聪彝墓碑刻有:“皇清诰授资政大夫、赏戴花翎、钦加三品衔、署理浙江按察使、杭嘉湖道、留浙补用道、加四级”等铭文。他的一生,宦海浮沉,政绩卓著,一路擢升,并得左宗棠大力提携。林宅位于宫巷,坐北朝南,毗邻三座,深四进,临街六扇大门。门额“高风亮节”为林则徐手迹。林宅于2006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聪彝对该院落进行过大规模的修葺改造,成为典型的清式缙绅豪宅,气魄恢宏,庭院深深。花厅花园是三坊七巷里第二大的,林宅的建筑装饰非常精美,雀替、悬钟和窗棂的雕工极精,墙檐灰塑也很经典,还有壁画故事等细节,均值得细细观赏。主座进正门迎面照壁上有彩绘獬豸,是明朝大理寺的标志。因林聪彝曾任浙江按察使,故其保留了照壁獬豸。

故居中落后花厅属于林家的生活场所,这里的墙裙图案包含了“商山四皓”、“圯桥进履”等文学典故,呈现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文人趣味。

在三坊七巷逛了一个上午,最南边是安泰河,河边也都是高档餐饮场所,开了不少酒吧和会所。三坊七巷向南百余米,便是林则徐纪念馆,免费开放,游客很多。福州号称榕城,市内榕树特别多,而位于林则徐纪念馆的这个榕树在全市也算是比较古老的一棵,根须繁茂须几人才能合抱。

乌石山位于三坊七巷南端不远处,这座小山虽然只有几十米高,古迹却颇为众多。因为乌石山千余年来都处于福州市内,所以历代官员文人都喜欢登山留念,造就了大量的石刻。小山上植被茂密终年常绿,上下山的小路也是四通八达修整完备。从山上可以窥见福州市中心的高楼鳞次栉比。乌石山东侧有一座乌塔,是国家级保护文物,古朴庄重。

穿越千年的浪漫--福州油纸伞

油纸伞的使用在我国历史上已有1000多年。现在除了在古装影视剧中还能看到它的身影,身边几乎已经消失了。然而在朦胧烟雨里穿梭而过的油纸伞,却是福州街巷里深情的符号之一。曾几何时,撑着油纸伞,在雨巷深处徘徊的情景还俯拾可见。在很久以前,古老的坊巷、轻盈的纸伞,就伴随着福州城的烟雨,浪漫了无数的岁月。我的人生第一遇见这种传统的油纸伞就是在福州的三坊七巷里。白墙黑瓦青石板,烟雨小巷油纸伞,短短的一首《雨巷》,却活着无数人梦中的江南。

在三坊七巷的众多售卖福州特产的商店中,一眼我就望到这处装扮格外显眼的油纸伞店,红色的、绿色的、黄色、蓝色的,一把把油纸伞像彩虹一样排列开来,在单调的夜色里显的格外亮眼。相传,油纸伞由王审知入闽时带入福州,经过千年的发展,越发盛行,到了清末民初,福州贩卖油纸伞的商户多达300余家。自古以来,油纸伞就是汉民族传统的工艺品之一。传说,在春秋末年,鲁班的妹妹将竹子劈成细条,再在细条上蒙上兽皮,伸张如盖,收拢如棍,制作出最古老的雨伞。在东汉纸伞出现后,人们在纸伞上刷桐油以防水,经过历代不断的改进,形成了我们熟知的油纸伞。

随着纸伞的传播,不少纸伞也成了当地的文化符号,福州便是其中之一。在福州,油纸伞大有来头。油纸、“有子”音相近,代表着多子多福;伞骨为竹,代表长寿,寓意节节高升;伞形为圆,寓意着幸福美满、团圆平安。油纸伞与牛角梳、脱胎漆器一同被誉为“福州三宝”,油纸伞曾与福州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江南多烟雨,在福州,油纸伞亦被称为“包袱伞”,意思是出门之人所背的包袱里都夹着一把油纸伞。清风吹过,头顶上油纸伞翩翩起舞,如今,油纸伞遮风挡雨的功能渐渐褪去,观赏价值却大大提升。福州油纸伞不脱骨、不漏水、不褪色,选料精、上油腻、绘花雅,成为全国雨伞之冠。

福州的制伞手艺已经传承千年,正宗的福州油纸伞以实心、弹力足、韧性大的闽北青山老竹为伞骨原料,经83道工序方可完成。一把花伞名伞,首先要精心选择三年竹龄的竹子做竹骨,然后精心编排整形,裱褙上最好的丝棉纸,聘请绘画名师手绘孔雀牡丹、梅雀争春、岁寒三友、粉荷蜻蜓等水墨丹青,加上伞画师多用橘子红、苹果绿等颜色,使花伞画面上显得五彩缤纷。撑开以后,只见伞纸薄如蝉翼,色彩艳丽,令人爱不释手。这些花团锦簇、制作精良的油纸伞之所以为人们所喜爱,也是因为每一把伞中都凝聚着手艺人的心血。

历经沧桑、几番创新,流传千年的油纸伞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它是属于历史的工艺品,却兼具着美观与实用,其古朴温柔与雅致天成,在现代社会描绘出一道难得的典雅之美。美在三坊七巷,美在有福之州。

博览苑

博览苑

福州吉庇巷景点,

福州吉庇巷景点,

福州美女

福州美女

福州三坊七巷标牌

福州三坊七巷标牌

福州三坊七巷鸟瞰

福州三坊七巷鸟瞰

国师苑

国师苑

郎官巷中

郎官巷中

民俗馆

民俗馆

南后街牌坊

南后街牌坊

南后街上的木亭

南后街上的木亭

南后街休闲长廊

南后街休闲长廊

漂亮的花纸伞

漂亮的花纸伞

三坊七巷大榕树

三坊七巷大榕树

三坊七巷雕塑

三坊七巷雕塑

三坊七巷汉服秀

三坊七巷汉服秀

三坊七巷外国游客

三坊七巷外国游客

三坊七巷邮局

三坊七巷邮局

三坊七巷游人

三坊七巷游人

三坊七巷中的雕塑作品

三坊七巷中的雕塑作品

沿街中华老字号

沿街中华老字号

泽云阁

泽云阁

文章来源:http://www.cntgol.com/huicui/2021/1207/2544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