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荟萃 走近“东方金字塔”——嘉绒藏族古碉(图)
走近“东方金字塔”——嘉绒藏族古碉(图)
国家旅游地理四川丹巴8月29日讯(通讯员 梁凤英)四川嘉绒藏族是居住在甘孜州丹巴、康定,阿坝州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红原和汶川部分地区,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嘉绒人。他们是藏族重要组成部分,东汉顺帝时期(126年),吐蕃佛教由吐蕃传入甘孜州州境,并逐渐兴盛起来,印度佛教则于8世纪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在州内发展起来。由于宗教文化为中心的吐蕃文化的影响,加上吐蕃人大量移民和军事占领与统治,经过一千多年的融合、同化,与吐蕃人长期的交往,形成今日的嘉绒藏族。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漫长的历史,培育了独特的丹巴嘉绒藏族文化,其中,古碉楼便是嘉绒藏族同胞先辈们遗留下的精湛建筑文化瑰宝之一。
“东方金字塔”——嘉绒古碉楼群
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川西古碉建筑是嘉绒藏族先民的艺术杰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丹巴县是嘉绒藏区古碉最集中的地方,有着“千碉之国”的美誉,有学者称其为“高碉文化”。嘉绒藏区大小金川和丹巴中路等地村寨,矗立着许多古碉堡,古碉堡高大挺拔,神奇多姿,高10米、20米、30至40米的都有,有的高达50米,形状有4角、6角、8角、13角的。古碉堡每层或每隔几层的东南西北墙各开一竖长方形的瞭望孔,有些瞭望孔下还有射击孔。古碉堡一般建筑在河与沟的交汇处、是一种多功能的建筑物。战争时期,通过燃狼烟、吹号角、鸣枪炮、摇旗旌,传达重要信息,发布部落命令,也可作为居室,可观察畜群、看护庄稼。当地藏民主要采用以石墙承重的梁墙体为主,为保持结构的稳定,用大石砌内外墙,用小石填墙心,泥浆胶结,除内壁保持平滑外,为上小下大的平顶结构形式。这种“垒石为室”的方法,适应山区建设条件,成为独特的传统藏族建筑体系。
古碉堡多年来历经风雨剥蚀和战争洗礼,到目前依然完好无损,充分显示出其坚固性,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外墙坚固,内壁平整,村寨的古碉堡,展现出嘉绒藏民建筑艺术和营建技术的高度成就。
传说很久以前,当地境内妖魔横行,兴风行浪,抢粮吃人,民不聊生,国王召集大臣和匠人商议,决定修建高2丈以上的四角开碉房,抵挡妖魔的抢劫,获得了成功。从此,国王动员民众建碉,碉的发展使国富民定,于是下诏凡是有男孩的家庭必须修一座碉,此风延续下来,久而久之从而逐渐形成了“千碉之国”。
碉楼的发展和应用战争密切相关,高碉大概可以分为四种,家碉,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尤以家碉、寨碉为多,还有风水碉,伏魔碉,修建在屋后的高碉与居住的楼房相连的属于家用碉,家碉较为矮小,一般用作贮藏室和防御匪盗,寨碉则是保护村寨、部落和地区的战争工具,要隘碉建筑在要隘险道上,用于防御阻止敌入的进攻,烽火碉则用于传递战争信息,也具有其他高碉的作战功能。
嘉绒藏族的民居一般是三到四层,第一层主要用于放置农具和圈养牲畜;第二层是经年不熄的火塘,“锅庄”是整个房屋的心脏部位,具有厨房、饭堂、客厅等多种功能,第三层是经堂和阳台。碉的建筑材料大多数就地取材,主要是当地的片石,修建时,将片石层层垒起,中间用小的石头卯紧,各层之间用木梯上下,碉的底层一般没有窗户和门,为全封闭式,二层以上根据建碉的用途分别开大、小窗户或瞭望孔、射击孔,数量不定。碉门多建在二层或三层某一面墙体上,架用独木梯作上下用。这里的气候和生存环境都比较恶劣,面对族内族外的纷争与杀戮,人们不得不把碉楼越修越高。据说嘉绒藏族先民用鸡、狗、羊、马、牛、猪血等掺入荞面和精选粘性强的泥土混合搅拌后灌入石缝作粘合剂,一旦干后,粘性强,十分牢固。
美丽的丹巴甲居藏寨
丹巴县城不大,举目可尽览整个县城。一水中流,大渡河悠闲地穿过县城章谷镇,流向峡谷深处。甲居蔵寨就位于丹巴县境内,距县城约八公里,藏寨总面积约五平方公里,甲居藏寨现已成为成熟的旅游景点,在山下游客中心换乘景区通勤车,司机飘逸而娴熟操控着方向盘,时而上坡、时而下坡,连续多个急弯之后,眼前的山洼里出现了高低错落的藏式民居,这就是甲居藏寨了。
甲居藏寨中的“甲居”,藏语是“百户人家”的意思。藏寨大约居住着一百余户嘉绒藏族同胞,高低错落的藏居点缀在小金川河谷的缓坡上。在绿树掩映下,一栋栋藏式民居显露出来。藏居一般坐南朝北,或三五成群,相互依偎;或远离楼群,孤然孑立,这种散点式自然形成的布局,具有建筑学美感。春之鲜花,夏之翠绿,秋之斑斓,冬之白雪,更增添了藏寨的别样风韵。因此,这里还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首。
嘉绒藏族是一支古老的人类群落,远古时代这一地区的人为羌、氏、夷等族的土著居民。他们以农业为主,有自己的语言。嘉绒藏族世居所在地,曾与西藏古象雄王国有着撕扯不清的联系。苯教文献中记载,古象雄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象雄为中心,大约在冈底斯山一带;中象雄居中,大约为现在的西藏全境;下象雄在最外围,涵盖了青海、甘肃及川西等部分地区。也就是说,川西曾经是西藏古象雄王国的属地,嘉绒藏族身体内流淌着象雄人的血脉。后来,吐蕃崛起后将川西部分地区纳入版图,其驻军及移民和下象雄土著共同生活,渐渐融合而形成种族。曾经,嘉绒人一直被识别为一个独立民族,称之为“嘉绒族”。新中国建国后,从地域、文化、历史渊源、血统、语言和宗教诸多方面考证调查,认为嘉绒族其实是古老藏族的一个支系。从此,改称嘉绒藏族,正如世居康巴地区的称作“康巴藏族”,世居安多地区的称“安多藏族”。
在丹巴藏寨,看风景是一种享受,观人文、品历史是一种升华。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有一点,那就是享受宁静。推开藏居客舍窗户,繁星灿烂,远处的小金川河缓缓地流淌,窗前树影摇曳,寰宇之中虽不空旷,但寂静无声,长途奔波中短暂的宁静和安详,无以言表。
打卡金川藏式民居——碉房
在广大藏区,藏语称“碉”作“宗"或“赞宗”,称“石室”为“都康”“宗”的释义有“堡垒”、“碉堡”和“驻堡垒之官”两种。石碉,一般称石、土结构为石碉,土、木、石结构的虽统称为是“碉”,但当他又称叫它为“木栏”或“木垛”的不少。乾隆皇帝用兵金川时,尤以沃日土司地方这种建筑极多。这类碉不很高,用木石交错镶砌很方便,建造较快,适应转战抗御时快速构筑工事,对这种“碉堡”,后被人们习惯称之为“木城”。今之小金县两河口乡境内的“木城村”,即是由此而演译为地名至今。
还有一种是只用土,或少许夹杂一些不规则石头木条所混合筑成的碉,称之为“土碉”,有的按其用土颜色称之“白土碉”、“黑土碉”和“黄土碉”等等。有的按碉的造型和所建碉位置的地形地貌,将地名命称为“乌龟碉”、“龙灯碉”、“勒鸟碉”、“猫碉”、“牛王碉”、“大树碉”、“河口碉”、“山口碉”等等。
界碉用于边界的石碉,多见于藏区原部落界地和土司邻地,多在险关要隘处立为界,有守卫,这种石既是界地的定标记,又起防卫武备的功能作用除上面所述作用外,有些地方是把石碉列作为强盛、富裕、多子、智慧、权力及团结的象征。民间至今传说是一位寨主为本部落的营长,他很富裕和强盛,已建造了不少石碉,后来决意要造一座多棱角,是别人无法与他相比的石碉造型。从而请来了汉、藏等各族能工巧匠们设计一座棱角多而是单数,形体要高大粗壮出众的权力碉。工匠们做了若干个模型,始终把十三个棱角摆不匀这时,主王爷的女儿正在赛楼上捻毛线,见匠人们被难住而发笑他们,匠师们便刁难公主地请她来指点。公主毫不推辞走下楼来,在坝地上用十三根毛线签等距离插在地上,然后在内圈又等距离收缩插了十三根毛线签,再将手中套绷交叉牵拴在内外毛线签上,地坝上即刻出现了等距离匀称的十三棱角的建图案。于是工匠们就按公主的毛线图案摆石下了基脚,在上建筑起了一座十分壮观宏伟的十三角石碉,至今保存完好。对姑娘的聪明智慧称赞不已,后传为佳话。
十三棱角古碉楼现完好尚存,我们亲临实地参观。还有一些地方把两碉相并体而建,其说有两种,一说是旧风俗一户人一男必有一碉,因取材困难故出现父子、弟兄合建,对此类碉常称其为“父子”“弟兄碉”。笔者所临之朴角岭村、水子村等处,这种两碉合建时有发现。如此看来,这种合体石碉应该说是团结友好的象征才对。
今天我们所看着这些高耸入云,林立山顶平坝和狭谷关隘处的石碉群,从碉体的伤痕累累中透视给我们它不仅经受了时代战争的风烟滚滚,而且也经历了大自然变迁的严峻考验。它们中绝大多数早于原始先民的创建,行至春秋战国,特别是秦汉,尤其是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以来,又经受了战争的洗礼考验,不断地完善提高,有的至今尚是完好无损,高耸挺拔,气势宏伟。它们中有历朝历代诞生出世的弟兄和子孙群体,今天仍就健在。这正是说明对其地世居民族坚强勇敢,不屈不挠,勤劳智慧象征的再现和佐证,也是一种民族精神标记和作为代表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它从另一个侧面,更是雄地证明文明悠久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光辉灿烂与多元一体性。
走近金川“碉王”——曾达关碉
从金川到丹巴,沿着大金川南下,一路都可以看到各种碉楼,屹立在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在我的印象中,丹巴才是川西碉楼最多的区域,没想到金川竟然也是碉楼林立。后来脑补才知道,原来在乾隆金川之役前,金川就被称为“千碉之国”。
而要说金川最有名的碉楼,那必须是位于马尔邦乡和曾达乡交界处的曾达关碉碉王,这座被称为“中国碉王”的碉楼,其高度更是位列川西高原众碉之首。在没见到曾达关碉楼前,一直在想象这座中国碉王到底有多高,真的当亲眼看到的时候,还是吃了一惊,直插云霄的气势,比想象的还要高。据悉,曾达关碉为金川土司莎罗奔所建,分为东、西两个碉楼,而被称为“中国碉王”的指的是西碉。西碉位于金川河西岸半坡,距河面60米,石墙厚0.85米,碉身高49.5米,相当于20层楼房的高度,为木石结构,砌筑工整,棱角分明,不过看起来,比一般的碉楼要更细窄一些。
至于东碉,在桥上也能望见,不过我个人感觉更像是重建的。看数据,除了石墙厚度,28米的碉高也比西碉要缩水一半。虽然,东碉气势上不如西碉,但当年作为扼守金(川)丹(巴)之咽喉的关隘,在双碉齐锁的保证下,也让当年乾隆攻打金川的队伍,吃了不少苦头。
清乾隆年间,四川大小金川地区发生多次叛乱,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安稳秩序,于是乾隆皇帝决心出兵大小金川平乱。1747年,乾隆派川陕总督张广泗入川,结果无功而返,后又派四川提督岳钟琪讨伐金川,依旧未果。一直到1776年,金川之役才完全结束,是清朝历史上最艰难的战役,历经30年,累计派兵60万,投入7000万两白银。也许你会问,大小金川只不过是西南一隅的弹丸之地,为何清朝大军难以攻下呢?究其原因还在于:乾隆时期国泰安康,很多将领都没有经历实战。大小金川地区山坡陡峭地势险要,一般平原地区的士兵入川之后不适应这样的环境。还有最关键的是大小金川碉楼林立,这些碉楼对清军来说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钢铁战士,它们刀枪不入,水火不侵。我认为最后一条其实很重要,因为在大小金川之战前,中原地区的人根本不知道有碉楼这种建筑,就连见多识广的乾隆皇帝都连连称道。有意思的是,清军为了攻克碉楼,还在北京城外修建了几座类似的碉楼让士兵训练,由此也让碉楼声名鹊起。
曾达碉选料精良,工艺精湛,是同类建筑中的上乘之作,具有较高的民族建筑史和建筑学研究价值。是川西北地区特有的民族建筑,是藏羌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是藏羌民族精神的象征,充分体现了藏羌人民利用自然、战胜自然、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
川西嘉绒藏族人的古碉群
大美藏寨碉楼林立
中路藏寨之秋色
藏寨秋色
藏寨碉楼
藏寨人家有喜事
藏族妇女们的服饰
嘉绒藏族人的智慧结晶--古代八角碉楼
中国最有特色的古建筑被称为东方金字塔
固若金汤的八角碉楼
八角碉楼
曾达关碉号称中国碉王
川西藏族碉楼上长了树
川西大山里的城堡上
嘉绒藏族人的碉楼
嘉绒藏寨风情
嘉绒藏族老奶奶
丹巴美人谷姑娘们
加绒甲居藏寨藏族碉楼的秋季黎明风光
山坡上的古代碉楼
用楼梯进出的藏寨碉堡
责任编辑:吉中君
文章来源:http://www.cntgol.com/huicui/2022/0829/2573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