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快递第一重点 边塞之旅——看榆林长城的镇守与融合
边塞之旅——看榆林长城的镇守与融合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
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
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唐·李益《登长城》
榆林,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地处边塞,长城之畔,自古以军事要塞著称于世。境内边塞风光独特,长城遗迹尚存,长城以北属毛乌素沙地南缘风沙草滩区,以南则属黄土高原腹地,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引人入胜。
长城文化的博物馆
据考证,战国时期的魏国和秦国、六国统一后的秦、隋、明等朝代都在榆林境内修筑过长城、城池、营堡、寨台等。其主要分布于今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等县市区,总长1600多公里,营堡36座,台墩1128座,壕墙崖寨900余处。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重大,被学者称为“长城的博物馆”。
魏长城: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魏占据了晋南部的大片疆土,任李悝为相,建城十五座,现位于鱼河、党岔一带的肤施城就建于此时。公元前361—前351年,魏陆续修筑防楚的河南长城和防秦、防戎的河西长城。河西长城南起华山北麓,经韩城,循河西北上,经陕北黄龙、洛川、富县、延安、绥德、米脂,止于佳县黄河岸边。这座榆林最古老的长城至今在绥德、米脂以北至鱼河堡均断断续续有长城和烽火台遗存。
秦长城:秦昭襄王元年始筑秦长城,如今在红石桥乡左界村、芹河乡谷地峁村和镇北台附近仍留有遗迹和出土文物。至秦始皇时期,大将蒙恬奉命北击匈奴,并连接秦、赵、燕旧长城,建成西起临洮,经陕西北部,向北至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再向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榆林秦代所修筑长城是在战国秦昭襄王长城的旧址上修缮而成的,经历史的洗礼,现在已很难辨识了。
隋长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但漠北有突厥、东北有契丹、西北有吐谷浑等虎视眈眈,文帝采取“严治关塞,使其不敢南望”的方针,在全国征调大批青壮劳力修筑长城。据史料记载,隋朝修筑长城达八次之多,多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葺的。榆林地区境内至今看到的明长城,基本是在隋长城基础上修缮完备的。在定边县盐场附近仍能见到长3.5千米、相间20余米的两道平行并列的隋、明长城遗迹。
明长城:即延绥镇长城,东起府谷县墙头村,经神木、榆阳、横山、靖边,西出定边县马圈梁与宁夏境长城连接,总长约1127.5公里。从遗存的长城现状来看,明长城保留尚好,其墩、梁、城堡、营等遗存明晰可见,地域的郡、堡、营等地名名称沿袭至今。明所修镇北台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齐名并峙,统称为万里长城线上的“三关一台”,更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可谓当世文化之瑰宝。
三十六堡:宪宗成化二年三月命余子俊为副都御史巡抚延绥,九年迁徙延绥镇治于榆林,成化十年闰六月子俊备筑延绥边墙,东起清水营,西迄花马池,共三十六营堡。三十六堡,各有其名,各有其特色,皆为古代战争之重要据点,亦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之见证。
民族融合的交汇区
榆林作为民族纷争和融合的前沿,金戈铁马、强弓劲弩,在这里各民族上演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剧目。历史上戎、氐、羌、龟兹、匈奴、鲜卑、党项、突厥、蒙古等民族在此交织融合。围绕长城的交往互动,农业和游牧民族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多元统一的文化面貌,而多元化恰恰是维持中华文明不断革新和强大的保障。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唐·陈陶《陇西行》
匈奴:榆林在秦汉时期,处于和匈奴交界的地带,是中原王朝通往北地匈奴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也是匈奴与中原王朝争夺最激烈的地方,更是两族人民往来最为频繁的地区。公元前407年,匈奴族铁弗部赫连勃勃在今陕北、宁夏、内蒙古河套地区建立了夏(史称“大夏”),国都统万城(今靖边县白城子)。
党项:在榆林的活动时间从唐代广德二年至南宋宝庆三年,共460多年。唐广德年间,唐王朝将居住在靖边等六府的党项迁到银州(今米脂县西北)以北、夏州(今横山区西)以东一带居住,另将居住在宁朔州(今榆阳区境)的吐谷浑迁移到夏州以西。从此这一部被称作“平夏部”。
蒙古:榆林自古是蒙汉贸易交往地,镇北台下易马城与款贡城便是民族交融与经贸往来的生动见证,榆林名胜红石峡不仅有蒙文摩崖石刻,还有“蒙汉一家”石刻。榆林北部风沙草滩地区的居民至今仍然保持着草原人民的某些生活习惯,如吃酥油、喝奶茶、吃炒米等,当地蒙汉两族人民贸易频繁、互相通婚,诠释了“蒙汉一家”的含义。
边塞之旅的体验地
榆林之地,山川壮丽,可仰观长城之雄伟,亦能俯察边塞之险要。长城之建筑,巧夺天工,叹为观止。沿线之上,烽火台、敌楼、关隘等遗迹遍布,诉说着古战场之风云。来榆林享受一场边塞之旅,不仅是一次观光之行,更能体验一场文化盛宴。
线路推荐
府谷站:木瓜园堡——清水营堡——皇甫川堡——麻镇
·木瓜园堡——地处府谷木瓜镇木瓜村,近邻明长城二边线,距大边长城北约13公里。此堡,昔为军事之要塞,边贸之重镇。以“九庙两寺两楼一洞”名于世。堡内漫步,古街古巷,古韵尚存,高墙远眺,山川壮丽,尽收眼底。抚今思昔,感受千年岁月之沧桑,赞叹古人之智慧与勇气。自高处俯瞰,城堡状如仙桃,故亦称之桃城。
·清水营堡——旧称府谷堡,为延绥镇长城黄甫川而来第二堡,又为延绥镇最东之一营堡。登台而望,见有古老之明长城边墙,气势磅礴之长城墩台,又有缓缓流淌之清水川河。此处背山而面川,形成坚不可摧之天然屏障,青砖灰瓦,寺庙林立,沉淀出丰富多彩之明清文化。
·皇甫川堡——府谷县城东北八十里,黄甫川河谷之中。曾是蒙汉边境上的一个边贸重镇,繁荣辉煌;如今,仍存古民居、旧庄院交织纵横,蔚为大观。脚踏古镇石板小径,目睹古民居之雕梁画栋,聆听古韵悠悠之琴声,仿佛置身古代边塞小镇。庭院深深,堂前几度花开花落,院子里的一草一木,皆为岁月兴衰的见证。
·麻镇——府谷长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长城遗址,当属麻镇一段。在杨家峁村的山梁上,有一段连续保存较为完整的长城遗址,长约4.8公里,高5—8米,基本轮廓依然很清晰。
神木站:高家堡——石峁遗址——柏林堡
·高家堡——榆林镇军堡,位于今神木县高家堡乡所在地。游高家堡,叹其历史之深远,军事之重要,商业之繁荣。堡内布局严整,街巷纵横,民居错落有致。漫步于内,闭目遥想,昔日之繁华,仿佛眼前,街道宽阔,商铺林立,百姓络绎不绝,熙熙攘攘,闻其声,皆为蒙、满、汉之商贸集散地。岁月易逝,繁华难留,历史之记载犹在。高家堡见证了边关重镇的历史变迁,见证了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今因《平凡的世界》等影视剧的拍摄而重拾往日之繁华,亦为后人留下宝贵之历史遗产。
·石峁遗址——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神木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遥望黄城台,巍巍耸立,如金字塔般高峻。石峁遗址之核心,宫殿区气势磅礴,工事精良,历经四千年风雨,依旧承载着诸多未解之谜。其美在于建筑之宏伟,华夏文明之源头,亦在于藏玉于墙之神秘、杀戮祭祀之血腥、肃穆庄严之神面石雕、质地莹润之玉人头像。每一次发现,犹如密码般欲言又止,引人遐想。
·柏林堡——自明初设堡,历五百余载,几经战火,犹能屹立不倒。堡内曾有兵强马壮,守土有责,尽显忠义之风。远望柏林堡,其墩墙高耸,青砖砌就,严整峻峭,犹显当年之雄伟。堡内触目皆是残垣断壁,旧砖碎瓦,不禁感怀古人。南墙有马面状建筑,镶嵌石匾,上书“安邦”二字,似在叙述此间曾经历之战火硝烟。眺望四周山峰,有数座烽火台与城堡遥遥相望,如互守之盟友,同经风雨,共历岁月。
榆林站:红石峡——镇北台
·红石峡——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电影《东邪西毒》取景地之一。位于榆溪河畔,峡谷内壁立千仞,色红如火,犹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内有摩崖题刻,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古代石刻。初入其境,便觉凉风习习,清爽宜人。行至东崖,穿越石窟,狭窄栈道,皆有故事。其中有“红石峡会议”旧址,亦有关公庙等遗迹。壁上石刻藻井,精妙绝伦,颇具匠心。其上所题诗词,皆为古时文人墨客所赋,笔力遒劲,气吞山河,被称为“塞上碑林”。其上有左宗棠题刻“榆溪胜地”,赞榆林山水之美。马占山刻字“还我河山”,寓热爱国土,愤恨日寇之情。杜斌丞先生率榆中丁级毕业生刻字“力挽狂澜”,寓保卫国土,振兴中华之志。
·镇北台——明朝“隆庆议和”与“和平互市”的产物,亦是“蒙汉一家”和开创边关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若言山海关为长城巨龙之首,嘉峪关为龙尾,镇北台则为龙之心脏。初入其门,见一联:南蔽秦陇北瞰河套榆塞固垒震九边,东连山海西接嘉峪万里长城第一台。循石径而上,经“碑记”,阅历史之痕。又登台阶,穿“楼洞”,至刻有“向明”二字之门楼。据闻,此二字为建台时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以表戍边将士效忠明廷之心,更显雄镇北疆之威。至台顶,四壁峭立,气势磅礴,榆林古城,尽收眼底。台下现存易马、款贡二城。易马城,蒙汉之经济贸易、物资交流集市。交易蒙古之骡马、皮毛、牛羊及肉食,兑换陕北之食盐、粮食、药材、布帛、纺织品等物资。款贡城与长城外政权进行互敬互赠、互相交流的场所,以此促成内外往来。长城内外的经济贸易和金融往来,加强了流通,发展与繁荣了经济、文化,进而提高了人民生活。
横山站:响水堡——波罗古堡
·响水堡——古堡北临无定河,西门和小西门扼河水口,地势较高,南面高山环抱,交通便利,易守难攻。城周三里许,设有东、南、西、小西四门。东门名岳峙,南为望斗,西为渊停。堡内古意盎然,黄土气息中弥漫着一种乡土韵味。巍峨的城墙、老旧的院落与古朴的村庄融为一体,尽显历史文化之韵。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巷,默默诉说着村庄的深厚文化和历史传奇。
·波罗堡——始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因城堡西侧石壁上自生巨大石佛而闻名,被喻为“佛掌上的明珠”“一个来自天国的地方”。其有三大看点,一是佛教圣地,二是千年古镇,三是横山起义。享有“小扬州”“小北京”的美誉。漫步于古街之间,青石铺地,唯有岁月与行人留下的道道印痕,记忆并承载了这座古堡昔日之辉煌。鼓角西风、大漠孤烟虽已成尘封记忆,然堡内之每一砖瓦仍流淌着岁月沉淀之气息。
靖边站:镇靖堡——龙洲堡(龙州丹霞)——统万城
·镇靖堡——至堡下,仰望山巅,烽火台巍然耸立,犹如忠臣义士,凛然不可侵犯。入古堡,悠悠岁月之感扑面而来,时光似乎在此静止,一切都变得缓慢而宁静。心中纷扰尽消,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堡内风景独特,古迹犹存,三边民俗文化园更是别具一格。窑洞式的外观,尽显陕北特色。历史与现实交织,风光与人文交融。山水之间,唤起乡愁;古迹之中,重温历史。
·龙洲堡(龙州丹霞)——龙洲堡矗立于天地之间,宛如巨人,其城楼高耸,断壁残垣,尽显岁月沧桑。夕阳西下,登堡远眺,但见金黄色的光华洒满青山,白云红光熠熠生辉,映照城墙坚韧。堡之雄壮,霞之光华,交相辉映,宛如诗画。堡旁有龙州丹霞,鬼斧神工,令人惊叹。波浪起伏的丹霞红岩,如翡翠般翠绿的水面,与大气苍茫的龙洲堡相互辉映,构成一幅既特别又极美的画面。
·统万城——昔日匈奴都城,今乃历史遗迹。城墙雄伟,矗立于沙漠之中,犹如铁壁铜墙,蔚为壮观。城内遗址丰富,既有古代宫殿、庙宇之残垣断壁,亦有古墓群之神秘踪迹。漫步其中,如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感受千年沧桑之变迁。
定边站:盐场堡(三五九旅窑洞遗址、花马池盐湖)——三山堡
·盐场堡(三五九旅窑洞遗址、花马池盐湖)——延绥镇西起第一堡也,明成化十三年余子俊督修,东至定边营二十里,西至花马池二里,北至大边长城五里。堡以盐而生,故名盐场堡。古老城墙下整齐排列之数十孔窑洞。洞之排列,犹如天边之拱桥,通向远方。此乃盐场堡长城,历经五百年岁月风霜之侵袭,仍然骄傲地横亘于莽莽原野,脚踏坚实之大地,头顶空阔之天宇。堡内有一碑,上书“三五九旅窑洞遗址”。此乃1940年为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军事围攻和经济封锁,八路军三五九旅2000余名指战员开赴定边盐场堡驻防打盐之地。万顷银湖三里廓,十分景色九分盐。如今堡已残破,但盐湖犹在,千百年来,朝取暮生、暮取朝复,取之不竭。闭目遥想,耳畔仿若驼铃声响,骡马负重喘息,南来北往客商在盐马古道上唱响信天而游的歌声。
·三山堡——堡内之地,昔日之繁华已为田地,然其质朴纯真之气犹在。古城墙之雄浑,令人肃然起敬。连绵的山脉、辽阔的土地、锦绣一样的农田与城墙交相辉映,直击心灵。朔风吹过,更显其沧桑之感。静观此堡,思绪万千。金戈铁马之声犹在耳畔,古城墙之恢宏、历史之厚重令人慨叹。三山堡,繁华已逝,威严尚存,然其历史与人文交融之艺术画廊,智慧与勤劳谱写之民族乐章犹在。
榆林长城的历史价值
榆林长城是中国古代长城防御体系建筑中的典型代表,它在担负起军事防御职能的同时,也改进了长城沿线戍边人员及民众的日常生活。随着长城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商贸往来变得更为频繁。在和平时期,长城防御体系也从军事功能拓展到商贸交往功能。从历史上看,历朝历代修筑长城的目的在于防御外侵、保境安民,同时,长城沿线的商贸发展带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战争与商贸中不断融合,逐渐形成和平交往、贸易互惠的发展秩序。
明代修建的长城,是历代长城中修建时间最长、工程规模最大、功能最为完善、外形最为美观、结构最为坚固、类别最为丰富的军事防御体系,堪称长城中的经典。榆林明长城像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国北方的崇山峻岭间,作为军事防御系统,长城的作用已经一去不返。但它所携带的长城文化依然在持续不断地影响着周边的人们,在和平年代,长城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交流、文明融合,对沿线地区的繁荣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责任编辑:李雨恒
文章来源:http://news.cntgol.com/dyzd/2023/1214/2617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