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资讯快递第一重点 热闹纷呈 民俗荟萃!渭南六姑泉瑞泉观传统古庙会圆满举办

热闹纷呈 民俗荟萃!渭南六姑泉瑞泉观传统古庙会圆满举办

龙翔紫气湭河岸,春送雅风渭水南。阳春三月,桃李芬芳,2024年4月9日至11日,为期三天的渭南六姑泉瑞泉观传统古庙会如约而至,秦腔大戏、祈福法会、锣鼓舞狮、中西医义诊、百余家地方特色美食汇聚!数万市民及各地游客兴致盎然共赴这一年一度、传承千年的传统古庙会,赏非遗民俗文化、品关中美食、看别样烟火。可谓万人空巷,共襄盛事。

从渭花路至瑞泉观沿途,道路两旁的庙会商户摊贩在工作人员的统一调度安排下,依次有序设置摊位,忙活得热火朝天,吆喝声、叫卖声、欢笑声此起彼伏,烟火气十足。

由于游客人流量较大,道路车流通行缓慢,为保障庙会顺利举办,渭南市交警支队一中队的民警们从早上到下午,全程驻守在渭花路的各个岗位上持续疏导交通,维护交通秩序,保障安全畅通。

渭南市秦腔剧团为广大戏迷和游客朋友带来了《忠保国》《天官赐福》《五典坡》后本等优秀传统剧目秦腔演出,国家一级演员冯爱琴、党美丽、赵超峰等多名秦腔名家倾情演绎,精彩纷呈。三秦民俗文化十足的秦声秦韵,神形兼备的身段步法,活灵活现的舞台布景,浓装淡抹总相宜的五彩妆容,铿锵有力的鼓板琴瑟和鸣。台上是精彩绝伦的秦腔演出,台下是万千戏迷的热烈喝彩,可谓是人山人海、万人空巷,一次次将本届古庙会各项文化惠民活动推向高潮。

庙会活动现场人声鼎沸,比肩接踵,充满了鲜活朴实的关中民俗生活气息,道路边摊点林立,货品齐全,除了传统的炸油糕、凉皮凉粉、荞面饸饹等各类关中特色小吃,服装、花卉、工艺品、农机农具也一应俱全,让市民和游客都体验到了春日逛庙会、赶民俗大集的独特乐趣。

瑞泉观内香雾经殿,祈福纳祥,这种古老的民俗活动流传千年。在六姑泉泉眼处,人们排着长队接一捧涓古千年的六姑泉水,品读千百年的水资源文化遗产与深厚久远的书院文化遗产。纯阳殿开光祈福法会,瑞泉观为市民和游客朋友免费赠送1000公斤福米,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锣鼓舞狮现场,来自临渭区吝店镇石佛村与高新区木屯村几个锣鼓队的表演激情高昂、威武雄浑,铙钹悦耳、清新嘹亮,节奏时而抑扬,时而顿挫,充分展现了文化自信的时代新风,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舞狮表演中,“雄狮”伴随鼓点飞舞,时而高高跃起、时而翻滚扑地、时而嬉戏打闹,舞狮队员们娴熟的技艺将中华雄狮风采舞动得惟妙惟肖,观众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每一个精彩瞬间。

渭南市第二医院的医疗专家团队现场义诊,前来咨询的群众络绎不绝。医护人员为群众提供免费测血糖、量血压、健康咨询、合理用药咨询等服务,不仅详细询问了患者的健康情况,也为患者提出了有效的治疗方案,更是耐心地为患者用药进行了指导,为群众提供了面对面、零距离的诊疗服务。以杏林春暖,医者仁心的时代精神充分体现了本届古庙会弘法济世,修道慧生的主题与惠及民生的深刻内涵。

本次古庙会活动人流如织,精彩纷呈,据不完全统计,三天庙会莅临现场的游客和群众累计人流量超过5万人次,庙会还通过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线上宣发和直播,全网曝光量超过百万人次,直播间访客遍布全国各地。

此次古庙会的圆满举办,对于延续渭南文脉,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渭南文旅产业发展和文化惠民举措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渭南六姑泉瑞泉观位于向阳办蒋家村西宁铁路与渭花路交汇处西南的山坡之上,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依山傍水,背坡面川,松青柏翠,风光宜人,是经国家宗教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的道教活动场所。其所在的瑞泉瀑布是老渭南“八景”之一,是渭南城市最富盛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当地至今还流传着秦宫六女治病救人,身后化作六股泉水造福百姓的美丽传说。

始皇三十七年,宫廷政变,六名宫女出逃,一路向东行至渭南黑松林,疲惫休息时,听到身后兵马嘶叫,便逃进一个洞中,追兵围住山洞,派了两名士兵进洞查看,士兵进洞后,洞中冒出一股黑烟,黑烟中还有两个绿色的眼睛,吓的追兵落荒而逃,原来,救人的是一只修行了千年的黑虎仙,后来,六宫女见这里风景秀丽,土肥地沃,泉水滴流,可避官兵,野兽袭扰,六名宫女就在此处住下,垦田建园,种禾蔬,植果桑。西汉年间,战事频发,饥荒遍野,疾病流行,六宫女帮助百姓医疾疗病,化解瘟疫,后来,人们为了感恩六宫女,因此将此地取名六姑泉。

六姑泉历史悠久,文蕴深厚,是渭南城市文脉所在。明嘉靖年间,王阳明弟子、绍兴知府南大吉罢官后曾在此建“湭西草堂”,从事讲学和著述,使渭南成为王阳明先生心学在关中的重要传播地,培养出了李宗枢、薛腾蛟、贺府、王麟、裴贞等许多优秀子弟,其间编撰了渭南历史上第一部县志《渭南志》,对关中政治、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如今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六姑泉遗址及周边建筑已经开展了一定的保护修复和修缮工作。对于恢复渭南历史文化景观、留住渭南历史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自信、发展文旅产业等意义重大。(通讯员 梁小龙)

文章来源:http://news.cntgol.com/dyzd/2024/0411/2630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