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发现之旅文化历史社会 拉萨圣地—大昭寺

拉萨圣地—大昭寺

    国家旅游地理12月17日(许康江)大昭寺坐落在西藏拉萨市老城区八廓街,建于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参见大昭寺电子门票),该佛像据传是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公主从家乡带去的。之后寺院经历代扩建,目前占地25100余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而八岁等身像于八世纪被转供奉在小昭寺,后毁于文化大革命。

      由于默朗钦莫及其政教合一的传统,大昭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成为“破四旧”的目标。

      大昭寺建造时曾以山羊驮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为“羊土神变寺”。1409年,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寺院举行了传昭大法会,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也有观点认为早在9世纪时已改称大昭寺。清朝时,大昭寺曾被称为“伊克昭庙”。  

      从大昭寺屋顶俯瞰大昭广场。右边远处山上是布达拉宫,近处的柳树是“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所栽。建筑: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参见大昭寺电子门票)。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西藏的寺院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后,“噶厦”的政府机构也设在大昭寺内。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在大昭寺进行,1995年,十世班禅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藏族人民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之说,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会生活层面的。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

      大昭寺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族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曼荼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参见大昭寺电子门票)。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内各种木雕、壁画精美绝伦,空气中弥漫着酥油香气,藏民们神情虔诚地参拜转经。

      大昭寺内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为藏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此外,在大昭寺门前广场上树立的唐蕃会盟碑见证了汉藏人民的深厚友情,种痘碑(为纪念清朝乾隆年间向西藏传授种痘方法以防治天花所立)则见证了清朝对西藏的关怀。

文章来源:http://faxian.cntgol.com/wenhua/2012/1217/70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