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之旅文化历史社会 远山古村:那些曾经的辉煌
远山古村:那些曾经的辉煌
国家旅游地理12月31日 早就听说过乐安的流坑号称千古第一村,且乐安就在边上,只是一直没有直接的道路相通,不知怎么样绕过去,也就只能把起游的心思放下。最近,一位好友在乐安从事房产开发,因而也有机会一偿所愿,同时,也正好带上老妈及三个孩子等人去与大自然亲近下,也再次体验普利马的自驾游的乐趣。
一大早把三个昨夜兴奋过渡而晚睡的小孩叫起,一个个睡眼朦胧,但听说出发,随即精神起来,下楼倒比大人还快。早上六点半,天已大亮,好在空气仍然清新,晨风习习,好不凉爽。在这样的时候走在路面平整的105国道上,确实也是种享受。从新干七琴转入山路,路边风景渐渐呈现山路特色,只是路开始变坏,但心情还是愉快。在这样的路面上,普利马开窗户的话,胎躁和发动机躁是比较大的,但关上就好多了,感觉一下寂静了。换过发动机后的普利马加速性和稳定性明显提高,再没有了过去90公里左右的共振,动力几乎可以说随叫随到,虽然还没达到暴烈地步,但至少反响明显。空调很有劲,两档就把抢着坐前排的侄儿给冷到了。三个大人,三个小孩,这时普利马第三排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孩子他妈带着儿子坐第三排,中间老妈带着我小外甥坐,每个都有舒适的空间,这样的旅途才叫愉快。期间,由孩子他妈开了一个多小时,我换到第三排,儿子爬到第二排,两个小孩一个大人坐第二排,依然宽敞。我一米六八的身高,稍稍将第二排前移后,坐在第三排头部空间足够,腿部空间刚好,而且脚可伸入第二排下面,偷了不少空间,一个多小时坐下来,一点不觉累。特别是只一个坐第三排的话,斜躺着就象在家里的沙发一样,我更喜欢这样一个人坐在后面。而且我以前担心的空调问题,在第三排,有明显感到空调随着车顶吹过来的冷风,可能普利马车顶设计有这种导风作用,一点没感到热。当然,前面的小侄儿受不了啦,我开车后就关小了。但烂路上,第三排的颠簸比第二排明显多了,有明显的弹跳感。但我竟然也睡着了,可见在可接受范围。
终于来到了古村流坑,但看着那些新三层洋楼,极大地损害了古村风貌,与我想象中的古村落相差甚远,我不禁摇头,江西的景点开发和经营还是不如浙江多矣。导游说这是外围,古村核心地带保护得还好,我说外围也不行呀,导游说,没办法,这两年才开始控制的紧。我不禁感叹流坑开发至少90年代就起步了,而今仍不愠不火的,跟政府、村民都有关系。这里说下,流坑门票三十元一人,买了门票会有一个免费导游跟随讲解,导游都是本村人。门票收入全归村里,这可能也是政府参与积极性不够的原因吧。
带着些许失望的心情,随着导游往村中心走去,还好,随着越来越接近古村中心地带,失望的心情渐渐平息,跟着慢慢感叹这千古第一村确实名不虚传,生出不虚此行之感。这个千年前就隐藏在江西偏远山区的小小村落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很多东西,直到今天仍然实用美观,相比现在物质这么发达,可乡村建设却没有一点规划,有规划的也是纸上规划,根本没有做到与自然有机的统一。与我前不久正好去过的乌镇比,我觉得这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古村镇风貌,一个是江南水乡,一个江南山区,所以展现了完全不同的风格,各有所长,但有两点是相似的,一是与环境的完美融合,二是注重整体的户外功能,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
游流坑,我第一印象就是他遍地的石子路,不管是村中大街还是小巷,不管是房前还是屋后,都环绕着这由不同形状铺就的鹅卵石路。让你走遍全村每家每户都不会沾上灰尘黄土,那怕是雨季,如果不出村,不会出现两脚夫泥泞的情况,十分干净卫生,这在现在的农村,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而且据导游讲,这样的石子路还可以不积水,防滑,古代人都穿布鞋,还带按摩功效。
第二印象是村中公共场所。流坑是个自然村,但古人在村上也依地势建了条小街,两边即是住户兼商户,街道两边都带雨廊,让人就算下雨也可不用带雨具,同时也使古村功能齐备,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农耕下老百姓生活生产及必要的交换之间的封闭和自给自足性。除此之外,在村中央沿着小溪人工挖置的村中湖中间,有一座类似苗家风雨桥的廊桥,这就是农闲时村民在此休息,纳凉,做针线活,聊天之场所,使村民之间家族感情更为浓厚。这与当今城市人与人之间互相陌生甚至互相防备形成了强烈反差。现在,就是在农村,因为分田地,村民之间的交往也不如原来,整个村庄的凝聚力下降。
(古村风雨桥)
(古村小街,到现在还在为古村人服务,注意,中间的还是石子路)
(在古村村中主要路两边,一般都有这种雨廊,即方便路人,也方便了村人,还有,注意还是石子路和旁边的水道)
在流坑,最让你想不到的是这里书院众多,一个几百人的村庄,竟然有书院十余座,而且保留的都比较完好,体现了古人对文化的尊崇。据导游讲,这个小小的村庄,出过文武状元各一,进士更不计其数,因此在外当官的也很多,还出过一家五子登科的盛事,皇帝都亲下圣旨,这从很多人家门前有那旗杆石可见一般。这样一个被浓浓诗书包围的小村,难怪会人才辈出,一时闻名。这是留给我第三个也是最深的印象。
(这就是状元楼)
(在流坑,最好的房子都是属书院的,不管是规模大的还是小的,当年的流坑学子就是在这最好的房子里,在这一方天地中,带着宗族的期望,带着学而优而仕的向往,十年寒窗,只为一日天下闻。)
流坑,做为一个知名的古村,与其他有名的古村落,特别是与山西古村落比,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突出的深宅大院。除了原来村口为了迎接状元而修建的三层状元楼外,整个村庄除了宗族场所外,几乎都是差不多高的房子,大抵可称的上一层半吧,因为每家都会有楼板,增加一个阁楼,用于堆放杂物等,相当于仓库,离地高有助于防潮。就是那些大户人家,除了前面所说在门前有旗杆石外,与其他人家并无两样。我想,这可能是为了整个宗族和谐的原因吧,这也是流坑历经千年的缘故吧。
(在流坑,你随处可见精美的门楼牌坊,不气派,但却精美雅致。各种带着主人情趣的题字,随处可见的旗杆石,仍在诉说这里当年的文风雅致和昌盛)
在流坑,你会随时叹服古人在建宅而居时充分考虑周围自然山水气候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看风水,这种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做法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流坑,一条小河从村中流过,流坑人因势在村中挖出纵贯村庄的大池塘,增加水域面积,即可达到调节温度,又能提供消防用水和日常洗涤用水,而小河从中流过,避免了成为一池死水的可能。而村中这条河的走向是沿着山谷而来,在扩大面积后,使山风顺着小河不断吹来,经过这里,扩散到各个小巷。我们不管走在那条小巷,都清风徐徐,在这夏天,村民家中很少用电风扇的。另外,每条石子路都有流水沟,将家家户户的生活废水,雨水流到小河下游。这些下水道,到现在仍在使用中。让人佩服先人的聪明。
在流坑,你随时可以感觉到浓浓的书香味,家家户户门口的楹联,天井照壁的精美绝伦的砖雕,既美化了环境,又表达了主人祈盼幸福的美好向往。对比古村外围那些杂乱文章的新建筑,你只能感叹我们还不如古人聪明了。至少,这些流坑后人,还在享受着祖辈的余荫。虽然我们去的时候不是双休日,但游客依然不算少,而据导游说这还是淡季。只是希望他们能把先辈的丰厚遗产保护好。流坑人大多姓董,董必武同志祖籍便是流坑。
一日流坑游,有失望有惊喜有感悟,流坑,还是一个值得去看有江南山村特色的古村,他的美和韵味是独一无二的。
(在流坑,我最有感的便是这些深深浅浅的小巷。这些错落有致,或长或短的小巷,四通八达,既有防范外敌来侵功能,又让人在聚居同时也有独立空间。看着这些已经老去的小巷,你不禁要感叹,这小巷,消磨了多少岁月,经历了多少苍桑,看过了多少冷暖,又掩盖了多少故事?)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faxian.cntgol.com/wenhua/2012/1231/8672.shtml